第四十一章(3 / 4)

体。”允礼闻言放下图纸,笑道:“永琏那孩子真懂事,怪不得十六哥经常夸他。”

帮着商船筹备火器的差事并不好办,户部那边不愿意出银子,经费非常少。允礼就想着怎样能在有限的经费下,配备出最适合海上作战的武器。他可不想因为火器不够,使得弘咬在外被洋人欺负。而且皇上显然有长期和海外进行贸易的打算,那么一套适合海上作战的火器就非常有必要,日后还需要对水师进行训练,这件事可容不得半点敷衍。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没有硬撑,福晋让他休息,他就起身,跟福晋回了正院。

相比起允礼,允禄的差事就要轻松不少,或者说这人心大,再重要的事儿安排到他头上,他也不着急,一件一件的办就是了。要发给各府学的小册子已经编好,允禄往里加了一点私货一一几何知识。这小册子总共分三章,第一章讲“日心说”和“地圆说”,第二章是允禄那篇文章,第三章则讲了一些计算田亩面积河流流速的方法。永琏以为会看到关于海外诸事的介绍,书里却没有。永琏就问十六叔公,“为什么不讲讲几个大洲,还有大清的藩属国?”允禄道:“这些等他们入仕做官自然就知道了。”不能让百姓们对海外有太多了解,万一有人对朝廷不满,逃往海外或者与洋人勾结怎么办?

但这话现在和永琏说还太早了。

永琏他们每人得了一本这小册子,乾隆给这本书取名叫《乾隆新要》,开篇还有他的题诗。

永琏在心里叹气,汗阿玛果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写诗的机会。《乾隆新要》分发到各省,再由各省进行刊印分发到官学。京城的国子监、景山官学等处也都要学习这本书。国子监的学生们之前多多少少听过去年朝中的争论,学这本书的内容还算有心理准备。

对于大多数监生而言,地球是圆是方不重要,只要和儒家经典不冲突,他们就能接受。

至于后面的什么计算田亩的方法,反正科举不考,考完再学也是一样。谁料科举虽然不考,国子监却要提前考试。就考这本书的内容。考试结果惨不忍睹,乾隆这才得知,许多人根本就没看到第三章。乾隆本来只是想看下监生对新世界观的态度,结果这些人竞然不当回事。永璜、永琏去九州清晏时,就听汗阿玛在那和五叔抱怨。“看看,这答得都是什么?怎么还有人把地球是圆球写成圆盘的?”国子监送来几张试卷,乾隆看的气不打一处来。弘昼也很生气,他和十六叔辛辛苦苦编写的书,这些监生根本不好好学。“让他们学习一下计算田亩面积怎么了?日后治理地方难道用不上吗?还有这个算河流速度的,去了河道衙门,必须要会。"弘昼觉得十六叔加的这点私货都非常实用。

见永璜、永琏进来,乾隆就道:“连这兄弟俩都能学会,就这么薄薄一本书,学起来能用多少时间?”

永琏忙附和汗阿玛,“就是就是,他们大概以为这书和科举没关系,等下回科举的时候,加几道实用的题目,他们就傻眼了。”乾隆和弘昼闻言都是一愣,科举考试的内容改起来可没这么容易啊!不过监生们八成就是这么想的,只学和科举有关的内容。八股策论之外的都不重要。

“这还没入仕,就开始不听朝廷安排。以后朝廷可不敢用这些人。“永琏故意把事情说的很严重,“汗阿玛让我们学,我们就算晚上少睡几个时辰,也要把这书读完。”

永琏说着还凑到汗阿玛身边,“儿子昨晚读这本书,亥时才睡,计算河流速度的方法我已经会了。”

乾隆见小家伙仰着小脸求夸,就摸摸他脑袋,“那可不得了,这世上还有能让我们二阿哥熬夜苦读的书。”

他说着看向弘昼,“看看,你和十六叔的面子多大?”小侄子喜欢读自己编写的书,弘昼也很高兴,对永璜、永琏道:“你俩可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别说,最后那一章挺难的,当时十六叔写出来,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懂。”

乾隆:“你还好意思说。”

弘昼:“真的很难,皇兄你学会了吗?”

“朕不用学,本来就会。“乾隆赶紧转移话题,“这件事不仅是监生的问题,老师们也有责任。没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昼点头,“就是就是,一定是国子监那些先生们没把朝廷的旨意传达到位,监生们才不重视。”

乾隆就说要追究国子监先生们的责任。

永琏又问:“那各地官学怎么办?汗阿玛还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吗?”“朕再想想。"乾隆不想轻易动科举,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已经引得许多读书人不满了,若再动科举考试,恐怕又要出罢考事件。牵扯科举改革,是要循序渐进。永琏于是没再说什么。科举虽然不能改,京城的旗人官学却不用考虑这么多,乾隆次日就下旨,京城以及关外各旗人官学,今年年底进行一次考试,就考《乾隆新要》的内容。乾隆还在谕旨里说了,两位不到十岁的皇子,都能在几天内学完这本书,官学的学生只要认真,就不可能学不会。

但乾隆忽略了一个问题,永璜、永琏在读《乾隆新要》之前,已经学会“日心说“地圆说"了,也稍微有一些几何学基础,读这本书当然轻松。可官学的学生们之前没接触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