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小刘筑巢,一镜到底(5 / 6)

他受到启发,才最终将1998年12月的这场举世瞩目的电视辩论写进剧本,作为最后的高潮。

如此设计,也能够体现出这位青年导演在讲故事这件事情上的造诣,已经能够窥得到大师殿堂的一角了。

举个例子,金庸是怎么讲故事的?

我们通常认为,电影、小说等艺术作品中一个事件的戏剧性的强弱,与它的重要性呈正相关。

譬如《鹿鼎记》中韦小宝杀鳌拜这一事件,是小说前期一个极度醒目的桥段和高潮。

单就杀人来讲,韦小宝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下毒、暗杀、群殴手段齐出,洋相百出,才堪堪杀掉鳌拜。

这似乎不是很能调动读者或者观众的情绪啊?

但金庸设计这段剧情的方法,和路宽在电影最后放上这段辩论,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通过多元化铺垫的内核,来引爆最后的情绪高点。

杀鳌拜前:

皇帝说,杀鳌拜者加官进爵;

陈近南说,杀鳌拜者封为香主;

双胞胎美女说,家人为鳌拜所害,如有侠义之士报仇,愿终身侍奉;

黎民百姓说,鳌拜圈地养马,荼毒庶民,谁杀了鳌拜就是大家的英雄!

而鳌拜自己呢?满清第一巴图鲁,一身刀枪不入的横练功夫。

最后还是韦小宝拿着抄鳌拜家得来的利刃捅进后者的肚脐眼,才勉强杀之。

这么窝囊地杀人爽吗?不爽。

但有了前面的多元化铺垫,最后这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情感需求的成果,即便是如此灰头土脸地杀掉鳌拜,那也是暴爽。

《历史的天空》最后这段剧情亦如是。

在这场辩论之前,张纯如本人受到右翼各种威胁恐吓,不堪其扰,精神情绪处于临近崩溃的状态;

全世界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都在等待最后的辩论得出的真相;

美国230多家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对此进行了密集报道,《洛杉矶时报》称其为“历史与谎言的正面交锋”,香江《大公报》以“弱女子单挑大国谎言”为题头版报道;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举办专题研讨会,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书写;

甚至在辩论后,这段视频被制成教学素材,进入美利坚中学历史课堂,改变了此前美国历史学界对此事沉默。

犹太裔作家苏珊拉宾纳(张纯如的编辑)公开支持将其与“犹太人的灾难”并列,称“真相不应被地域或民族限制”。

多么伟大的辩论!

可以说,这段剧情的演绎,将是这部电影最后的点睛之笔。

路老板不知道这种题材很压抑、沉重,不会获得观众的青睐吗?

他能帮老谋子修改《黄金甲》,也堪称国内最会讲故事的导演,自然对这种事情门清。

但《历史的天空》题材本就如此,他只能尽力在那段黑暗和绝望的往事中,为观众奉上这最后一笔点睛。

就像是韦小宝杀鳌拜,让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女士“言杀”鬼子大使齐藤邦彦,彻底引爆观影者的情绪。

这是迫不得已的欲扬先抑,也是真实历史的发展脉络。

而时至今日,青年导演对刘伊妃能否演好这场戏似乎也不再有什么疑虑。

片场没有租用真实的pbs电视台,只是按照影像资料和真实历史场景进行搭建。

最后一场戏,全剧组人员既兴奋又谨慎,包括路宽和小刘在内,很早就来到现场。

刘伊妃在化妆室里预演、排练,最后回想和琢磨着台词、情绪和动作细节;

路宽和赵飞、副导演及场务在巡视片场,视察最后的细节。

今天有两位泛亚电影学院的学员到访学习,陆洋和郭帆。

两人手里拿着笔记本,一言不发地跟在路老板后面。

进入二年级,他们在学院方的安排下,已经开始了剧组的实习工作。

主要对象自然是北美问界、诺兰工作室、马丁斯科塞斯、迪士尼以及狮门等友好公司的剧组。

路宽走到辩论台边上,叮嘱安排了几句,回头看着两个学员笑道:“在《钢铁侠》剧组实习得怎么样?”

“挺好的,路导!”

“路导,您给我们安排到的这个剧组可真是太棒了,我看他们特效团队的操作都看呆了,还有各种领先内地的化妆和爆炸技术,真是看得人眼馋那!要不说我跟陆洋俩人算是走了后门呢,这搁别人哪儿能。。。”

陆洋五个字回答的功夫,赛博妲己似乎要写一篇马屁论文出来。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继续努力!”路老板无奈打断郭帆,又是一番耳提面命:

“《钢铁侠》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片,学特技是一方面,主要是学他们的剧本、拍摄节奏、剧组统筹等等,都上点儿心吧。”

“是!”、“好的!”

嗯,你郭帆就非比人家多说一个字才舒坦。

今天辩论演播室的主舞台悬挂着张纯如《金陵大屠杀》一书的英文版封面大喷绘,下方堆迭着畜生暴行照片的档案盒。

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