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钳与骨头接触时发出令人牙酸的“滋滋”声,伴随着死囚们压抑的惨叫声,在空旷的刑场上回荡。
刑部主事王纪身着素色官服,手持《大明律,开始逐一审读罪行。声音清冷而沉稳,一字一句,如同重锤般砸在每个人心头:
“郑国泰,万历二十九年冬,私铸甲胄一千二百副;万历三十年春,勾结倭寇,图谋不轨……”每念完一条,便有一名书吏上前,将罪行记录在册。
当念到“郑国泰私铸甲胄一千二百副”时,监刑的骆思贤突然抬手示意。早已待命的刽子手立即上前,将为首五人的刑罚从凌迟改为绞刑。
骆思贤走到五人面前,压低声音道:“留全尸给九边示众。”
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远处观望的朝鲜使臣,心中暗自盘算:这些尸体将被运往辽东,不仅是对叛乱者的惩戒,更是对李成梁旧部的一种震慑。
刑场上,绞刑架缓缓升起。五名死囚被绳索套住脖颈,脚下的木板突然抽离。他们的身体剧烈抽搐,双腿在空中乱蹬,喉间发出断断续续的呜咽。不一会儿,便没了动静。其余二十七名死囚面色惨白,身体止不住地颤抖。
“继续。”
骆思贤冷声道。
王纪继续宣读罪行,每念完一人,便有刽子手走上前,将死囚押往凌迟架。刀刃划破皮肤的声音,伴随着死囚凄厉的惨叫,在雪地里久久回荡。
刑场四周,围观的百姓们默不作声。有人低头叹息,有人面露恐惧,更多的人则是麻木地看着这一切。这场叛乱,让整个京城都陷入了不安与恐慌之中。
辰时三刻。
杨俊民带着三十名书吏闯入郑府地窖。地窖入口处,两名锦衣卫正在检查门锁,确认无人藏匿后,众人鱼贯而入。火把照亮了阴暗潮湿的地窖,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堆积如山的木箱整齐排列在地窖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杨俊民示意书吏们开始清点,自己则走到最前方,仔细查看每一个木箱。七箱辽东参将的请饷奏折,十二箱百官受贿账册,这些证据足以撼动整个朝堂。
当打开最深处的铁箱时,众人发现里面锁着一份福建海防图。地图表面覆盖着一层伪装墨迹,显然是经过特殊处理。工部匠人立即上前,小心翼翼地用酸液清洗墨迹。随着墨迹逐渐褪去,倭寇标注的登陆点清晰地显现出来。
“誊抄三份。”
杨俊民扯下官袍下摆,裹住流血的虎口:“原本送武英殿,副本分存通政司和兵部架阁库。”
一声令下,书吏们迅速行动起来,取出笔墨纸砚,开始认真誊写。
地窖里,除了笔墨的沙沙声,便是众人沉重的呼吸声。这些证据不仅关乎郑国泰一人,更关系到整个大明王朝的安危。
“大人,发现这个。”
一名书吏递过来一个密封的信封。杨俊民接过信封,拆开一看,里面竟是一份与日本丰臣秀吉往来的密信。信中详细记载了双方勾结的计划,包括在沿海地区制造混乱、里应外合夺取城池等内容。
杨俊民的脸色愈发凝重,将密信收好,对众人道:“加快速度,务必在天黑前完成清点。”
书吏们不敢怠慢,手上的动作更加迅速。
随着清点工作的进行,更多的证据被发现:与蒙古部落的通信、私自贩卖军粮的记录、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发现,让杨俊民意识到,这场叛乱背后,恐怕还有更大的势力在操纵。
地窖外,天色渐暗。
杨俊民站在地窖口,望着远处的紫禁城,心中思绪万千。
皇帝驾崩,叛乱初平,但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