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笑傲江湖(新历 一)(2 / 3)

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几名锦衣卫立即追了上去。此时的郑国泰已经爬到太和殿门槛前,支撑着身体,抬头望向空荡荡的龙椅。血从断指处不断滴落,在汉白玉台阶上晕开。

“为什么……”郑国泰喃喃自语,声音虚弱而绝望。

“嗖!”

突然,一支羽箭破空而来,正中他的后心。郑国泰向前扑倒,脸贴着龙纹御道,再也没有动弹,放箭的,正是带着一队内官匆匆赶来的丘成云。

夜幕渐渐降临,紫禁城的宫灯次第亮起。广场上,士兵们开始清理尸体,搬运伤者。

石星站在太和殿前,望着满地狼藉,久久没有动弹。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虽然被平息,但皇帝驾崩的消息,必将在大明王朝掀起惊涛骇浪。

“石大人,”杨俊民走过来:“接下来怎么办?”

石星深吸一口气:“立即封锁城门,严查余党。”

“是!”

杨俊民领命而去。石星又看向李如松:“李将军,烦请你率部驻守京城,以防不测。”

李如松抱拳:“末将领命!”

随着一道道命令下达,紫禁城渐渐恢复秩序。

月光下,石星望着巍峨的太和殿。龙椅上,已没了那个曾经指点江山的身影。风卷着硝烟掠过广场,带着浓重的血腥气。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雁翎刀,缓缓擦拭着刀刃上的血迹。

乾清宫内,万历帝的尸身已经用黄绫覆盖。太医跪在一旁低声解释:“剑上淬了牵机药,毒发攻心……”

朱常洛和朱常洵的尸首并排摆在偏殿,一个喉骨碎裂,一个面色青紫。

“国不可一日无君。”

杨俊民的声音打破死寂。老尚书官袍破损,但腰间的象牙笏板依然端正。

骆思源清点着伤亡名录:“内阁九卿幸存四人,六部尚书只剩杨公与工部侍郎……”

“按祖制……”

英国公张惟贤突然咳嗽起来,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该从藩王中……”

“不可!”

赵志皋不知何时被抬了进来。

老首辅胸前的箭伤还在渗血,说话时带着气音:“福王系与郑氏联姻,瑞王贪暴……咳咳……,本官提议从皇室旁支选贤。”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杨俊民皱起眉头:“旁支?哪一支?”

赵志皋喘息片刻,缓缓说道:“诸位可还记得郑王之子?”

见众人皆是一脸茫然,他继续道:“那孩子刚出生便被山匪掳走,生死不明。但本官近日得到消息,那孩子不仅活着,还拜入华山派门下,改姓为岳。”

眉头一皱,骆思源疑惑道:“首辅如何得知?”

“咳咳”

咳嗽几声,赵志皋苦笑道:“说来话长。二十年前,老臣曾在嵩山偶遇一位华山派弟子,闲聊中得知华山掌门收了个身世不明的弟子。当时并未在意,直到半月前,有人送来密信,说那弟子很可能是郑王之子。”

杨俊民还是有些疑虑:“仅凭一封信,如何能确定?”

“老夫自然不会仅凭一面之词。”

赵志皋示意侍卫拿来一个木匣,打开后,里面是半块玉佩和一卷书信:“这半块玉佩是郑王妃贴身之物,当年孩子被掳时,她将玉佩掰成两半,一半带在身边,一半系在孩子身上。至于这卷书信,是郑王妃临终前写给老臣的,详细说明了此事。”

英国公张惟贤接过玉佩仔细端详,又翻看了书信,点头道:“这玉佩确实是当年宫廷之物,书信的笔迹也与郑王妃生前无异。”

骆思源仍有疑虑:“即便如此,二十多年过去,如何能保证此人可信?”

赵志皋看向众人,目光坚定:“老夫愿以性命担保!那岳华伟虽出身皇室,却在江湖长大,不受朝中势力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在江湖中素有侠名,曾多次行侠仗义,解救百姓于水火。这样的人品,正是当今朝廷所需。”

杨俊民沉思良久,终于点头:“首辅所言有理。如今朝廷动荡,确实需要一位不受旧势力影响的新君。只是……”

转头看向英国公:“此事事关重大,还需国公爷定夺。”

英国公张惟贤长叹一声:

“国难当头,顾不得许多了。就依首辅所言,派人去请岳华伟吧。不过,为防万一,必须仔细验明正身,再观其品性方可。”

商议已定,众人立刻着手安排。杨俊民亲自拟写诏书,骆思源挑选得力人手,即刻启程前往华山。

英国公则负责稳定京城局势,赵志皋虽重伤在身,仍坚持处理政务,确保朝廷运转如常。

三日后,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离开京城,直奔华山而去。而在乾清宫内,大臣们仍在紧张筹备。一面处理叛乱善后事宜,清点损失,安抚百姓;一面着手准备新君登基大典。

……………

正月初三,卯时,午门刑场。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雪,拍打在午门斑驳的城墙上。三十二名叛军头目被反绑双手,跪坐在结着薄冰的雪地上。他们身上的囚衣早已被血水浸透,在严寒中冻得僵硬。

京营士兵手持烧红的铁钳,按照祖制,依次夹断每个死囚的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