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设军机处斩掉相权(3 / 4)

无视对方幽怨的表情,冲着面无表情的李隆基道:

“那个,我不打扰……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话音未落,人已无踪。

只留一地瓜果散落。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饶有趣味的看着军机处这个新生事物。

人员不固定,人数不固定,地点也可以随时换。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是极力避免在自己身边形成另外的权力集团。

“可真是个天生当皇帝的料。”

李治回顾了一下雍正的治理与性格。

越发确定了这一点。

“一切大臣与制度,都是工具。

“得鱼忘筌,不挂本心。”

……

雍正九年,雍正觉得山东登州临海,是军事重镇,所辖地域辽阔,可这里只有驻军六千人,就命军机大臣详细讨论,是否需要酌量增兵。】

雍正十年二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劾副将军石文焯纵敌,雍正命军机大臣议奏。】

同年,西路军大本营要移驻穆垒,雍正在北京选定六月初四日巳时这个吉日吉时,四月十三日命军机大臣通知岳钟琪照此办理,却反复叮嘱,要防止泄密。】

这时起,军机处已经逐渐扩充职能,成为决策国之大事的核心机构。】

并且,军机处办事效率奇高,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完毕,不准积压。】

廷寄时,将上谕密封后交兵部,由驿站层层传送。情况紧急的,函面标注“马上飞递”,日行三百里。】

遇到更急的,则夜不停歇,可以日行八百里。】

为了确保其消息的隐秘,即使亲王、贝勒等皇亲贵胄,未经允许,也不得私自靠近。】

……

大汉·光武帝时期

“看似是偶然为之,实则步步为营。”

刘秀一眼看透,军机处实为朝廷巩固与皇权独立的重大改革!

刘庄脑子没转那么快,但从头一捋也发现了端倪。

“秦首设丞相一职,丞相为百官之长,掌行政大权。”

“汉承秦制,并未改变,三公中仍以司徒为重。”

“阿父起用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专司章奏和出纳王命,分夺宰相的部分权力。”

“尚书令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三公徒具虚名……此后,三国曹魏以中书令取代尚书之权,南北朝又以侍中参与政事,钳制中书。”

“隋朝设立三省分权制,以中书省领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皇权因此有所加强……”

“不断演变,至明初朱元璋废除了历代相传的宰相制度,将政务分归六部,而六部听命于皇帝,一切军政大权复归皇帝。”

“明中期后,大权又旁落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

“清承明制,又有不同,其保留诸王合议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与皇帝共议大政,统摄六部之事。”

“这对皇权不利的。因此康熙亲政后,为掌控大权,剥夺辅政大臣之权。可满族功勋集团依然对皇权构成威胁……”

“所以……雍正会设立军机处。”

刘秀忍不住鼓掌称赞:

“我儿聪慧!”

“相权和皇权的斗争,实际上也脱不开所有权力斗争的本质。”

刘秀两手伸平,做一高一低状。

“那就是,压下了这方,被抬高的一方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尾大不掉,到最后又要改革这个部门。”

“尽管这些部门不断被赋予新的名称,并不全是宰相,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刘庄明白了,双眼透露出一丝精光。

“这样说来,军机处的设立,核心是皇帝要说一不二!”

“所以,所有显赫的军机大臣,无非是皇帝的传声筒,而非可以做出重大决策的宰相!”

刘秀收回双手,揣在袖子里,感叹一声:

“是啊……他真的去除宰相了……”

“……朱元璋的一切设想,却是在他手里成就了。”

“天下事,可真是无奇不有。”

……

大明。

朱元璋脸上的表情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他嘴里念叨着:

“不是将房子拆掉重建,而是巧妙的新添了柱子。”

“将原来旧柱子该承担的分量转移到了新替换的柱子身上。”

“承重的力量转换了,但原有的房屋格局未加改变……”

“是了……分散。”

朱元璋看着天幕,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自己设想的制度没有完善,大明依然陷入君臣相争。

然后……亡了大明的皇帝在自己的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透过天幕又传达给了自己。

“天意吗?”

“果真是……”

天意难违。

……

雍正设立军机处,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

此时全国吏治经过大力调整,既稳定又趋向转好,有优质的行政制度改革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