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古代官场的制度(2 / 3)

无需马匹,他只带自己的5000步兵就可直捣匈奴王庭。汉武帝钦佩他的勇气,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陵率兵出发后不久果然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5000步兵被3万匈奴骑兵团团包围。不过李陵丝毫不慌,首战就射杀了匈奴数千人,一下就把匈奴单于给镇住了。

匈奴单于又增兵8万继续进攻。李陵边战边退,硬是顶着匈奴人每天数十次的进攻,射杀了1万多敌军。匈奴没想到这几千汉军竟这么能打,于是便准备撤退。

可就在这时汉军里竟然出现了叛徒,叛徒告诉匈奴单于李陵的部队只剩不到2000人,箭矢已尽,且没有后援部队。

匈奴单于闻讯大喜,再次挥兵向李陵发起猛攻。而汉军这边箭矢用尽以后,要么用短刀对敌,要么就斩断车辐当武器。

最后李陵退到谷地受困,匈奴人又从山上滚下巨石。李陵军死伤众多,陷入绝境,李陵被迫投降。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文武百官也都痛骂李陵,说他应该以死殉国。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他认为李陵以5000步兵抵挡着敌人的进攻,奋勇杀敌,纵使五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就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想借抬高李陵来贬低未立寸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盛怒之下竟将他处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终于搞清楚了,李陵的失败是因无后援所致。

于是便派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回来。结果公孙敖连李陵的面都没见着,只是听一个匈奴俘虏说李陵正在为单于训练军队就回去报告汉武帝了。

汉武帝因此将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和孩子全部杀死,陇西一带的士族也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其实替匈奴训练军队的人根本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名叫李绪的汉人。但李广家族却因此谣言被灭族。

后世史学家班固在写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为李广家族感到可惜,只能在史书上写道:“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之死,遂亡其宗。”

除了班固,司马迁在《史记》、房玄龄在《晋书》、还有魏文帝,曹丕等人也都提出过三代为将,道家所忌的观点。

【一口气看懂华夏历代的官场制度#历史#小知识#官场】

在华夏古代政治体系中,臣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连接军和民的纽带,是维系国家有序运转的关键。你是否经常会被剧中出现的官职弄得晕头转向,分不清谁高谁低?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弄懂中国历代的官场制度。

在战国时期,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虽然很多,但普遍都设立了“相”和“将”的职位。“相”负责掌管文政,而“将”则掌管军事。

当时楚国的官职称谓则有所不同,令尹为百官之长,而上柱国则是仅次于令尹的武官。《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的“相”就是如此。

到了秦代,秦朝设立了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首的中枢机构,俗称“三公”。丞相为最高行政官员,代表人物就是秦国的丞相李斯。

太尉负责掌管全国军事事务,一直到元代以前,太尉都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但秦朝并没有人真正担任过这个官职,军队一直由秦王自己掌控。而御史大夫则兼任着皇帝的秘书长和监察官之职。

这个职位在当时还有一个小小的“福利”,就是当丞相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继任丞相。

三公下设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郎中令和卫尉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郎中令主内卫,卫尉主外;太仆负责主管皇帝的车马以及全国的道路交通工作;廷尉掌管司法;典客负责外交事务;宗正负责处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管理粮库和给官员发放俸禄;而皇室的开支则由少府负责。

三公九卿制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只是部分官职称呼有所调整。

除了中央机构外,皇权下县直抵每家每户:5家为1伍,2伍为1里,10里为1亭,10亭为1乡,10乡为1县,数县为1郡。

郡中设郡守、郡丞、郡尉和郡监御史。郡守掌管下属的县和道,县为直辖区,而道则为自治区。

郡丞是郡守的副手,负责辅助郡守处理境内的政务;郡尉是郡守的佐官,主要负责全郡的军事事务;郡监御史则主要负责监察郡一级的行政和军事活动。

县级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掌管下属各乡,县城设有限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乡设乡佐、亭长,亭长掌管下属10家,里长掌管下属5家,伍内各家相互监督。

西汉时期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官职,只是部分官职名称发生了变化。丞相被改成大司徒,太尉改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则改称为大司空。

太守成为郡的长官,并兼领军务,因此有“郡将”之称。都尉和主簿也成为重要的属官,都尉负责监察郡县官吏,主簿则主管文书事务。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设立了刺史一职。刺史最初并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