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武.贞观精神正统继承人.则天(6 / 10)

起成了谋逆大罪,这罪还让他全家处斩!

一个只有他受伤的世界

上官仪恍惚,无法想象家人全都被害的场景。

上官仪的表现众臣子看在眼中,他们知道,真正的心寒从不大哭大闹。

他们看到一个软弱的帝王,朝令夕改也就罢了,还甩锅臣子,害了臣子一家子,无法撑事儿。

视频版的冲击甚至比文字版的冲击更加强大。

李世民看仙幕展示出来的儿子操作看得目瞪口呆。

这件事情可比长孙无忌被杀严重多了!严重点可是会让皇帝失人心!

他现在算是知道了。

为什么出现过他这种亘古罕有的雄主,还有被仙幕无限夸赞的第一治世,李唐王朝还能在嫡三子死后第七年就立刻完成废帝到登基的一系列过程。

改国号,改皇姓,建新家族七庙。

神奇的三世之后几乎亡国。

臣子们好似死了一样,没有文死谏,武死战,李家人像样的拥护者一个也没看到。

如果皇帝是这种皇帝,那就不奇怪了。

一个善权术而无人格魅力的皇帝。

李世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看着李治,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治现如今也不敢在长孙皇后怀中当鹌鹑了。

和兄长一起站得比谁都直。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帝王可善用权术,但须知,唯有视臣如手足的人杰才能吸引臣子臣服。”

良久,李世民还是说出了这句话。

长孙皇后压下自己的失望,沉声道:“皇帝擅权术与臣子们玩心眼,终归只能归于末流,不能与臣子同心协力,共创伟业。”

她这个儿子光看永徽的文治武功确实不失为明君,但还是优柔寡断,少了担当。

所有的轻松背后实际上都标注了代价,为人主想要逃脱责任,哪还能有与贤才共舞的机会,贤才只会能躲多远躲多远。

勇敢背锅,好处大头口头上先分给手下之人的人主才能获取臣子们发自内心的信服。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双手握在一起,两人对视,只觉得头疼,三个嫡子怎么各有各的缺点。

李治不知所措,诺诺不敢言。

李世民看他这样子就生气,受不住地指着长孙无忌他们道:“贤才皆非蠢类,如玄龄、敬德、克明、辅机、玄成等贤才皆是人精,玩起心眼一个个比朕多,你若想与如此贤才共创伟业,唯有真心相托才能换取真心,仙幕所言之行无异于自掘坟墓,你可知?”

李治着急忙慌地点头,一大波危机感直接向他砸来,他直接小跑下去上官仪身边赔罪。

小小的人儿明明现在没有犯任何错误,却还要为未来的行为背责,本来委屈的上官仪话都不敢多说什么了,两人互相说着赔罪话。

就是小李治在与上官仪推让着还抽空悄咪咪地望向被来父亲点名的房玄龄等人。

父亲就这么点出这些臣子的目的,他们不介意吗?

被李世民点名的房玄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对看过来的李治露出一个核善的微笑,一点都没有追随李世民的原因被李世民看出来,甚至点出来的危机感。

毕竟他们亲爱的陛下说的都对不是吗?

尉迟敬德跃跃欲试,看小李治还算懂事,还有可拯救的余地,终于忍不住对小李治说道:“殿下,陛下说的没错!”

小李治看向尉迟敬德的双目中闪耀着求知若渴的光芒。

房玄龄赞同,回忆:“当年陛下还是秦王,对是否政变犹豫不决,置自己与微臣们的安危于不顾,当时臣与克明(杜如诲)可是连陛下召见都不敢奉。”

尉迟敬德回忆起往昔,惆怅:“臣当年甚至直接与陛下说准备逃身荒野草泽。”

什么侍奉秦王,爱谁谁去!

长孙无忌:“…… ”

有点不喜欢这个小外甥,但……

未来之事就少计较点吧。

长孙无忌幽幽:“当年吾也如此说。”

李治的小脑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但片刻,熟读史书的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关于贞观政变的记载中确实写了他舅舅曾经的话。

长孙无忌也不藏私,直接说了:“当年敬德等人之言秦王殿下弃之不理,无忌便与殿下说吾也会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君视臣命如草芥,臣视君如枯枝烂叶,无外乎如此。

李世民:“…… ”

虽然知道很丢脸,但李世民不得不对李治点头:“当年祸机垂发,但朕犹豫不决,晏然不以为忧,辅佐之臣立刻散去。”

“不假。”

那是一段,现在想起来也想哭的岁月。

母逝父嫌,兄弟相残,臣子背离。

还好,有个长孙氏常伴左右,而当他做出正确的抉择后,臣子们也不顾危险,追随于他。

听到老父亲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