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大秦能撑到二世都算他们厉害。
赵匡胤这边就好很多。
功臣只是自己没了兵权,回去养老日子过得还算好。他甚至允许了几家族中的子弟继续领兵,就是兵权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老将们对此意见不算很大,他们自己本身已经爬到顶了,没法继续加封更高的爵位。本来就打算让孩子们出去挣军功,毕竟大秦的爵位是不能世袭的。
只是年轻小将难免经验欠缺,战场上的表现就略逊一筹了。
赵匡胤本以为一统六国之后就算完,没成想还要继续打匈奴。
他自己当然是不想打的。
在他看来匈奴也没占据中原的土地,依然在草原上待着。只要拦着不让匈奴南下就可以,没必要非得吞并匈奴,吞并也不太现实。
但是大秦的制度不允许。
秦国军功起家,不打仗就没有了晋升的路子,阶级固化。不仅平民会永远是平民,那些权贵也会因为爵位无法世袭而利益受损。
他们总不能都转文官吧?
文官倒是能晋升改变自己的人生,可平民百姓都不认识字,怎么考官?武将那边也不愿意转文职啊,能征战沙场谁想关在官衙里办公。
赵匡胤蓦然回首,发现现在的局面不是他想不想打,而是他不得不打。
而且光打个匈奴还不一定能满足国内的要求。
秦国的军功制度是杀敌给爵位和土地,打哪国就分哪国的土地。富饶的六国已经打完了,剩下匈奴那边鸟不拉屎的边疆,这谁想要?
北边的地不行,那看看南边呢?
南边是百越。
百越土地倒是肥沃,可惜瘴气太重了。百越部落也不好打,送人过去就是送人去死。
赵匡胤焦头烂额,却不得不做出取舍。
他试探着两线开战,一边打匈奴一边打百越。如此一来确实安抚了没仗打、没地分的秦人,却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
被派去攻打百越的将领心中生出了不满。
南边瘴气毒虫横行,他们过去后患病的死亡率极高。陛下派遣他们去攻打百越这等野蛮之地,岂非是送他们去死?
历史上始皇派遣几十万大军驻守南越,但直到大秦灭亡,这支由赵驼率领的军队也没有回来协助秦军镇压叛乱。
有一种观点认为赵驼就是因自己被派遣“来南越送死”的事情,才心生怨怼,不肯相助。
赵匡胤苦中作乐地想到:
“两线开战虽然问题很多,但好歹消耗了养不起的人口。”
天下一统之后,人口数量激增。然而这么多人,他们却养不起,因为粮食产量不够。
消耗人口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打仗。
两线开展可谓是一举多得,既消耗了养不活的人口,又给平民提供了晋升渠道,还保障了北边匈奴打不过来,以及可以顺便开发百越之地。
有些选择乍一看很蠢——明明大秦刚刚统一天下应该休养生息,始皇还非要两线开战,这不是闹呢吗?真就这么穷兵黩武?
但是,这仗还真是非打不可的,根本没办法避免。除非大秦抛弃军功制,重新给平民找到另一个突破阶级的方法。
否则大秦这个战争机器,自己就要先瓦解了。
赵匡胤被迫走上了始皇当初的老路,可他面临的局面显然更糟糕。因为他把有功的将领都丢去养老了,现在领兵的是新一代。
打匈奴的时候还不算很明显,但是打百越简直血虐。历史上始皇打百越就基本是用人命堆的,换了其他将领,情况更糟糕。
赵匡胤没料到百越这么难啃。
现在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问题就是,到底要不要重新启用那些老将?对方是否心生怨怼,肯不肯尽心竭力地帮他领兵?
这次打的可是百越,如果他们已经心生怨怼了,再送他们去百越这种死亡率超高的地方,他们不会直接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