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匹章:书院(1 / 2)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子风流,一直以来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茶前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他们渴望读书识字却苦于没有门路。

在大楚,一个教书先生的收费是很贵的,通常,一年的劳作还不够交束脩的钱。

昂贵的学费加上读书产生的收益慢,使得有条件的人家更愿意在一技之长上下功夫,至于平常人则一代如一代在种地上传承。

这也导致了个问题,长此以往的思维固化使得不同人群之间产生一堵隐形的墙,有钱的人家通过教育投入一代代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而经济条件差的人连吃饭都成问题。

然而深远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读书识字不单单是与金钱挂钩的奢侈品,而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这几天李安深有感触,自己已经在图纸上标注好了解释,平常人只要根据自己编写的注释去理解就没有问题,然而这些人基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上过学识过字,除了对形象化的图案比较清楚外,其他一概不能,所以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李安亲自去讲解。

李安越来越认识到读书识字对李家将来发展的重要性,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试试躬亲,况且以后李家要走出去,就需要无数独当一面的人,倘若连基本的识字都不能,那又如何独当一面。

更让李安感到迫切的是,胡管家也年纪大了,一旦胡管家倒下后,李家将没有替代的人。

李安苦思了一天后,最后决定,以后李家的人必须全部读书识字,不求理解诗书文章,但至少基本的文字必须认识,大致的意思能够理解。

李安将胡管家和张源找来,这两人算是除了自己外唯一会识字断句的人了。

公子好,二人向李安见礼。

我准备办一个书院,李安开门见山的将为何要办书院与二人进行了长谈。

所有人都要识字?震惊之余感慨着李安目光的长远,现在李家能识字的人基本没有,有事情要传达只能通过口头的,而为了避免口头传达的意思误解,有时候只能亲自跑一趟,一来一回浪费时间不说,还耽搁进度。

李安没想到二人也和自己想法一致,看来书院真到了必须要办的时候了。

这时胡管家说道,书院不难,唯一的问题就是教书先生。现在双峰镇教书先生都有自己的谋生,贸然去请,只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李安呵呵一笑,既然教书先生难找,那咱们就内部消化。

内部消化?这是何种方法?二人疑惑道。

我准备组建一个师资队伍,鉴于我们目前的情况,这个师资队伍暂时只有我们三人,由我们三人轮番教大家识字。

我们三人?我等只怕才疏学浅,到时候贻误了时间。

这也只是暂时的,等以后招募到了足够的教书先生后,这些事情就交给教书先生干,可眼下只能这么应付下去。

何况这次我准备采用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二人再一次疑惑起来,他们以前识字的时候还从未听说过班级制度,都是老师带着两三人教他们读书识字,他们注重师承,平日里过节还要送上礼物,可是这班级制度又是何物?

李安道,班级制度就是将所有学生按照人数编入班级,而老师进行班级授课,简单讲就是将老师变成只教书识字的人。

此次我准备将一个班级分为50人。

公子,50人是否太多了,要带50人识字是否有些困难。

五十人分五十个桌子落座,你等只管在最前方教授知识,教他们识字即可,有不懂的再进行班级答疑,不用像平常那样重视师承。

二人突然觉得,李安这种方法或许更有效果,老师在前端将知识同时面向五十人上课,五十人同时开始学习,比起以前重视师承的学习方法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李安继续说道,班级内选择一名学生为班长负责管理班级,而我们只负责上课和答疑。

张源和胡管家回过神来后,顿时发现李安的想法真的是最适合眼下教学用的。

李安心中暗道,能不最合适吗?在自己家乡读书识字早开始班级教学了,这是通过无数先辈证实能提高识字率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以前之所以识字率提不上去就是因为传统的师承关系往往一个教两个或者三个,十年以上方才有出师的资格,这么做大大浪费了时间精力。

李安破天荒的将班级制度带到李家,将老师变成一项和染布打铁一样的职业,按照李安的设想,以后班级制度不仅仅局限于读书识字,以后染布和打铁均可以这么做。

随后三人又大致交流了一些细节,为了防止有些人学习不认真,每月的月末将会对大家进行考核,对考核排在后面的进行惩罚,而考核在前的进行奖励。

三人分工比较明确,胡管家负责搭建教室,按照目前李家的人数以及以后李安的构想,整个教室分为十二间,分为六个等级,一等最低六等最高,达到一定条件后可以到高等级学习,直至六个等级学完方才能免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