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路见不平(1 / 2)

杨宴清先是把罗方和薛亮送出了二贤庄,并在他们上马前交代了几句。

二人连连点头称是,一脸欢喜的上了马,告辞而去。

杨宴清随后回到了聚义厅正厅,见到了还在低头思索的罗成。

杨宴清也不打扰他,径直在主位坐下,悠然的喝着茶。

眼看门外的太阳准备当空,杨宴清逐渐也有点不耐烦了,正准备起身先去吃饭。

此时罗成突然抬起了头,看向了杨宴清,似乎有什么话要说。

杨宴清的注意力立刻就投在了罗成身上,看见他欲说还休、双眼充满血丝的样子,就知道他心里极为挣扎。

杨宴清叹了口气,说道:“罢了,罗少保也不必烦恼了,很多东西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想明白的。”

随后他站了起来,说道:“不过我希望,罗少保不要整天都只是待在军营之中,偶尔去民间走走,才能看到你需要看到的东西。”

“而且,这个大隋朝也正在转变,正所谓日久见人心,罗少保不妨拭目以待。”

罗成点了点头,拱手说道:“杨公子所言极是,是在下愚钝了,自寻烦恼罢了。”

随后,罗成便和杨宴清告辞,快马加鞭回了幽州。

回到幽州的罗成并没有把杨宴清的话告诉罗艺,只是说杨宴清自认为年纪太小,不愿来幽州,罗艺只能作罢。

回到军营的罗成找到了他的大哥姜松,试探性的把杨宴清的话转述给了姜松。

说完之后,姜松觉得杨宴清简直就是他的知音,许多的想法居然和他一模一样,甚至比他自己想得更远、更伟大。

这也让姜松日后归顺杨宴清打下了基础,不过这是后话了。

这天,杨宴清闲来无事,便挂好枪骑上马,准备外出好好游玩一番。

他骑着马来到了后世唐朝潞州的大都督府——上党。

此时的上党郡还不是潞州的主要城市,只能算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小县。

这里南来北往的客商极多,有汉人也有突厥人,集市上相当热闹。

杨宴清来到了县城,便下了马在城中闲逛起来。隋唐时期的吃食还是秉承着以烤和水煮为主,且多数人只吃两餐,口味让杨宴清实在不敢恭维。

因为杨宴清只是在路边的摊位上吃了一碗羊肉汤便草草结束了午饭。

就在杨宴清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突然听到前面有几个人在争吵。

杨宴清擦擦嘴,牵着马来到了事发地点。

原来是一个贩盐的汉子被几个世家的家丁围住了,听他们的话语,是因为这个汉子没有“拜山头”(也就是和当地贩盐的家族打招呼)便私自开市卖盐。

因此这些家族的家丁便围住了汉子,打算赶他走。但是这个汉子却是个憨货,道理说不通,于是争吵了起来。

争吵愈演愈烈,双方的火气也是越来越大,两方甚至都有了动手的打算了。

杨宴清瞧了一眼这个汉子,只见他生得身长八尺,虎体龙腰,一张方脸长得十分凶恶。

“看来此人不是常人,不知道是哪一位豪杰呢?”

杨宴清正想着怎么帮一帮这个汉子的时候,几个衙役走了过来。

那些家丁见到了衙役,立刻就喜笑颜开,连忙拉着衙役自报家门,并且添油加醋的把事情说了一遍,简直就把汉子描绘成了一个贩卖私盐的了。

杨宴清心里偷笑,心想这帮人真能扯,虽然这汉子不一定真的就是贩卖私盐的,可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就直接扣了顶大帽子给人家,真是有什么家族就有什么家丁。

那个汉子被人冤枉了一顿,顿时满头大汗。衙役看到汉子的神情,更加断定这就是个私盐贩子了。

为首的衙役掏出了镣铐正准备把汉子锁了,带回官府问话,一个声音便从围观人群中传出。

“就这么凭空说上几嘴,就成犯人了,大隋的律法什么时候这么随意了?”

所有人看向了声音的方向,见是一个少年郎,都很是诧异。

为首的那个衙役见自己的威严受损,脸色立刻就黑了。他大声的喝到:“你这个娃娃才几岁便学别人强出头?!小小年纪懂什么律法?”

说话的正是杨宴清。只见他排众而出,说道:“身为官家的人,只会呵斥小孩吗?”

随后他对着周围的人一抱拳,淡定的说道:“各位大叔大婶,大哥大姐,小子有句话,请各位评判一二。”

所有人见他气质不凡,且说话有条有理,都纷纷说道:“娃娃说罢。”

杨宴清盯着衙役,说道:“首先,这位官差大哥没有听完双方的辩词,凭着单方面的一面之词便下了结论准备抓人,是否有失偏颇?”

为首的衙役正欲说话,却被杨宴清打断了:“再者说了,就算是有罪,也应该是县官批令才能拿人,各位这么做,是否已经算是越级了?此事县令大人知道吗?”

四周围的“吃瓜群众”,则是爆发出一阵喝彩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