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说书匠(1 / 2)

朝霞镇是大镇,有着近三千户人家。

日上三竿,小镇内人来人往,叫卖声络绎不绝。

他来得正是时候,今日恰巧赶集。

各村各寨的人,都背着自己的粮食或者手艺品来镇上换些需要的物什。

常青蓬头垢面,将咬得干干净净的果核,随意丢弃在路边的草丛里。

跟随着人群进入镇里。

朝霞镇只有主道是石板路,其他的街道尽是泥土夯实的。

而赶集,自然不能在主道上摆摊,那是朝廷命官,或者军队行军时的道路。

日常必须保持干净整洁和畅通。

泥土路两旁,村民们随意摊开麻袋,将自己带来的东西摆放整齐后便开始叫卖。

镇上有店铺的人家,则将木板门一块一块地拆下,等着客人上门便是。

常青一路行来,见到有卖蔬菜瓜果的,木雕竹制品的,飞禽走兽的……

还有推着车叫卖的,扛着糖葫芦蹿的……

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常青目不暇接,热闹鼎沸的叫卖砍价声带着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他转悠了一会儿,找了棵大树底下坐着。

“啪啪啪”

常青握着木板在树干上拍了拍,而后掏出竹简放在身前。

朗声说道:“吾周游列国,见过太多不平事,而今路过贵宝地,欲给诸君说上那么一曲。”

“啪啪啪”

几个老人和小孩被吸引过来。

他表现得更加卖力了,说:“那吴国之外,有着一国,名曰华胥。”

“且说这华胥之国,那是物饶丰富,人人丰衣足食。”

一个小孩靠近了问,“这吴,华许之国是什么?有我们镇子大吗?远吗?”

常青还没有回话,旁边听书的老人便笑道:“哈哈,你这狗崽子,这吴国大着哩。”

“那是有多大?”那小孩明显不服气,仰着头说:“去年我跟我爹去村里收稻子,那些村都没有我们镇大。”

“哈哈哈~”

这下子那些大人都笑了,刚才那个老人补充道:“嘿,朝霞镇上面还有县城和府城哩。那县城比四五个我们镇都大。”

“哼,”那小孩子叉着腰说:“吹牛不打草稿!镇上谁不知老赖最爱吹牛,我爹说了,你从来没有离开过镇子。”

“哈哈哈!”

周围人哄笑做一团,这里的热闹氛围又吸引了更多人围过来,一问是说故事,便有很多人留下。

或站或坐,不一而足。

“啪啪啪”

常青拍着木板,给这次争论定下基调,“朝霞镇便是吴国的领土,你们都是吴国的子民。”

“说回那华胥之国,也是在一个如同朝霞镇这样的镇上。”

“你们猜怎么着,那镇上有一整日游手好闲的人,某一天,他脑袋生疼,去药房看大夫。”

他语言没有多生动,甚至可以说非常平淡,但耐不住这些平头老板姓没有怎么听过故事啊。

还是吴国之外,遥远的华胥之国发生的事,自然是让他们非常神往。

至于常青怎么知道!?

那当然是编的啊,吴国之外有没有华胥之国,他也想知道!

甚至他都只知道,吴国的这两三座小镇子。

常青说的故事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整天无所事事,还不赡养老母亲,然后被老母亲年轻时救下的山仙惩罚。

最后那人去山里寻求山仙原谅,山仙让其重复了一遍老母亲这些年干过的活。

最后闲人幡然醒悟,才知道老母亲有多么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好好孝敬父母后,山仙就收回了自己的法术。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但这些纯朴的人却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还当场教育自家的小孩!

各色的情绪因子飘散到常青周身,他来着不拒,全都吸收到自己体内,化作观想的食粮。

当然这些因子以红色居多,黑色没有,甚至还有紫色的,那种就像阳光一样,给人希望的憧憬和向往感。

随着常青“啪”的一声,故事落下帷幕。

人们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常青继续说说这些故事。

他咂咂嘴,摸摸肚子,对着众人说,“这天气酷热,口干舌燥不能多说,赶了许久路,那是饥困交迫。”

听常青这样说,一部分不愿给钱的人远远避开。

就在原处翘首以盼,若是还说,他们就凑上去听听……

自然,也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赶忙去勺了一碗茶水,递给常青道:“先生润润喉。”

有些则去买了几个包子馒头,有些去拿了张凳子和扇子,认认真真服侍着常青。

吃饱喝足,常青更加卖力地胡编乱造!甚至感情都要生动得多。

从日上三竿,他一直说到日薄西山,当然,为了保持听客粘性,他说的是长篇故事。

随着“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