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下面的诸家学者们夸夸其谈,大讲其道。说实话,卫昭对此毫无兴趣,本想就此告辞,却被姬文仲拦了下来。
“我知道看他们在这里谈经论道的比较枯燥,不过就这些个动嘴的家伙,有时候可比我们这些修炼者的作用大得多。”
说着,姬文仲指了指角落里一个衣衫不整的老头说道:“你看那人,别看他邋里邋遢的,当年他一语乱七国。一时间风头无两。”
“那怎么现在成了这个样子?”
卫昭见他满头银发,衣衫不整的靠在墙边。场内的学者们激烈的争辩,与他的悠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老头叫鱼岜,出身贫寒,祖上都以捕鱼为生,所以他并没有姓,鱼岜其实就是一个贱名,寓意为以鱼为生。按理来说,他的一生应该也会在那个小渔村‘继承祖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学者想要远游,需要一个仆人。鱼岜从此跟随这位学者游历各国,所见所闻为他将来的开宗立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位学者见他天资聪颖便倾囊相授,传授了他许多知识。后来集百家之所长,鱼岜在三十岁时拜入当时帝国国相门下。二十年前姜国欺压邻国较弱的虢国,虢国国君向帝国请求主持公道。
本就已经日暮西山的帝国并没有什么能力去限制姜国的行为,只是象征意义的派出了由鱼岜为首的十二人使团出使姜国调解。
然而,接下来鱼岜的一系列举措一时间震动天下诸侯。
鱼岜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往姜国,出了帝畿之后,一路奔往姜国的老仇家郑国。因为姜国作为帝国三大卿士诸侯国之一,有代上帝巡牧诸国的特权,所以经常会对周边诸侯国有些霸凌行为。郑国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郑国的国力与吴国等国差不多,都属于二线诸侯国,并不算差。奈何姜国实力更强,无论是在诸国之间的地位还是自身的实力,郑国都稍逊一筹。坏就坏在 ,姜国境内多山,而郑国却多为平原,是膏腴之地。历年来姜国都对郑国的土地垂涎三尺。
虢国有难,按理来说,郑国应该是机会偷袭姜国一波。不过郑国却毫无动作,而姜国似乎也毫不担心。那是因为在之前的两年,郑国被姜国血虐了一顿,实力大减。面对如此好的机会,却也是有心无力。
鱼岜到了郑国之后,陈述利害,唆使郑国放心出手。徐国会与他们一起出兵姜国。
离开郑国之后,鱼岜又到了徐国,给徐国国君讲了姜徐边境的要害之地,尽在姜国手中,现如今姜国没有对徐国动手,那只是人家不想。以姜国的侵略性,将来腾出手了手又岂能坐看徐国壮大。所以趁着姜国发兵虢国,郑国又偷袭徐国的机会,抢下两国交界最险要的关隘。即便日后姜国想要报复,也得掂量掂量易守难攻的那险峻的关隘。
徐国也很想,不过徐国跟东边的邻居陈国还处于战争,贸然去打姜国,也有点分身乏术。鱼岜表示这不需要担心,然后他便出了徐国,来到了吴国。
当时的吴国经历了两年大旱,又在与越国的战争中失利,很是颓废。鱼岜为当时的吴王指明了出路,目标瞄准了邻居陈国。陈吴交界的地方,陈地发掘了一处铜矿,然而国内政权更替,局势不稳,再有与徐国的数年交战,一时间无暇顾及开发。吴国这时候夺取该地区,正好可以一扫颓势。
并且,鱼岜还贴心的给吴国解决越国的问题。鱼岜去往了 越国,给越王指了一出压制贵族势力,集中王权统治的计策。使得越国忙于内部整顿,无暇对吴国形成威胁。
历经半年的游说,一场波及了七国的内外战争打响。最终以姜国损兵折将,放弃对虢国的入侵告终。
郑国如愿从姜国手里夺回二百里失地,徐国也夺得徐姜之间的兵家要地;吴国抢到矿山,为后来吴国的军事发展打下了基础,却因此陈吴两国展开了长达数年的相互攻伐,卫昭的母亲春娘李婧就是这个时候被掠走的。除了这些个国家的明面争斗以外,三卿士诸侯国之一的晋国,也暗中给予了郑国和虢国许多支援,目的便是要拖垮姜国。
不过姜国毕竟是大国,虽然全线失利,却也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只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再也没有过对外盲目的扩张。
作为这个事件的主导者,帝国的威望被重新树立。鱼岜也因此成为了众多学者仰慕或唾弃的对象。
因为在诸多学术中,这种摇唇鼓舌,摆弄权术的方法也是为人所不齿的。而在事后,鱼岜经历了多次高手的暗杀,追杀。帝君甚至派出了宫里的高手贴身保护,鱼岜几近丧命。
再后来,鱼岜辞去了高官厚禄,每日游荡于各国之间。面对诸多势力抛出的橄榄枝,鱼岜也是一一拒绝 。见他再也没有入世的打算,那些针对他的谋杀也烟消云散。
卫昭听完姬文仲如同讲故事般,讲述了这个老头儿的过去。与其他听者一样,只得轻叹惋惜。
“既然没有再想过入世,为什么到这里来?”
来这里的学者,多是来宣扬自己的学说,或是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