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和武翊黄出了洛阳狱,李绅自去向许慎汇报今日询问的线索,武翊黄则向卢源说明了今天的收获。
由于已经安排人员跟踪石祢等人,本着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暂时不抓捕周市令和石祢,以免打草惊蛇,万一惊动了可能的幕后之人就不好了,待将线索秘密查询得更加清楚后,再收网不迟。
杨进和李再兴将万奉接回了武翊黄宅子,武翊黄和顾白衣亲自查看了万奉的伤势,只见万奉的右肩胛处红肿无比,一道淤青的手掌印清晰的印在上面。
武翊黄见状,问道:“这么雄浑的掌力,恐怕江湖少见。”
顾白衣轻声说道:“筋脉受损严重,这种功力至少是二品以上高手所为,在我的印象中,江湖上走这种刚硬路线的掌法有很多,比如伏牛派的伏牛掌,嵩山中岳寺的金刚掌,鸣皋山金龙寨的游龙掌等等。”
“中岳寺?”武翊黄闻言,又想起了圆净老和尚慈眉善目的脸,心里总觉得这个中岳寺不简单,看来自己很有必要找时间去中岳寺走一趟。
武翊黄和顾白衣身为一品高手,自然知道这种伤势的处理很是棘手。当下武翊黄请杨进去请跌打郎中来,请李再兴帮忙守住门口,不让别人前来打扰。自己则和顾白衣联手,以雄浑的内力帮万奉梳理堵塞的经脉,万奉经脉中四处乱窜的内力引导归位。
两大一品高手联手,硬是花了大半个时辰才将万奉的内伤完全稳住,接下来就交给郎中处理外伤了。
伊阙,位于洛阳南面,鸣皋山之北,两山对立,伊水中流,如同天然门阙一般,故称伊阙。伊阙本来居于河南腹地,但随着淮西吴元济反叛,伊阙成为了前线,因此朝廷在伊阙囤有重兵,由东都留守统帅,保卫东都。
伊水自南向北注入黄河,水量极大。
这日,大唐太子李恒带领东都分司的重要官员及太子府的属官,乘坐数艘大船浩浩荡荡前往伊阙劳军。龙舟极其豪华,一马当先,之后是百官的坐船,再以后是运输劳军物资的连绵大船。
“殿下,前面就是伊阙城了。”东都留守吕元膺向李恒禀告道。
“吕大人,这伊阙驻兵多少啊?将官有多少啊?本宫奉旨劳军,心里总要有个数才是?”
天子李恒二十来岁,甚是俊朗,吕元膺则是五十多岁,头发花白,典型的文人。
吕元膺恭恭敬敬回答道:“禀殿下,伊阙有精锐驻军二千五百余人,队正以上将官一百余人,由伊阙防御判官王茂元统领。”
“嗯,本宫知道了。”
李恒嗯了一声,看向两岸的青山,只见两岸雄山对峙,山上林木郁郁葱葱,偶有怒放鲜花的野树点缀,适时传来一些猿啼声,李恒笑道:“好一幅如诗画卷、好一道秀美山河。李太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诚不欺我。”
太子宾客李愬闻言,赞道:“殿下,如此江山都是圣人治理之德,太子襄理之功。”
李恒看了眼李愬,笑道:“李愬,你这马屁拍得着实不高明。”
李愬也不尴尬,恭声施礼:“臣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想当年烽火之时,伊水两岸就算有再美的景色,想必也是无人来欣赏的。殿下请看伊水之中,多少捕鱼者在自在捕鱼,这些自然都是圣人和太子之功。”
李恒和身边大臣往伊水看去,果然有不少渔船在伊水出没,身边属官又是一阵赞叹,李恒不由怡然自喜。
“吕大人,还有多久能到伊阙?”
船行许久,李恒看两岸景色也看腻了,转头问吕元膺。
吕元膺看了看两岸的位置后,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处山峰回答:“回殿下,最多还有两刻就能到伊阙了,殿下请看,转过那道山峰就时伊阙了。”
“这个景也看腻了,本宫先去休息下,到了伊阙你们再叫醒我。”
李恒打了个哈欠,对身后的太子属官和小宦官吩咐了一声,转身进舱休息。刚走两步,李恒驻足,回过头来,问吕元膺:“吕大人,这伊阙可有什么别致的看景之地?这一路坐船看水看腻了,本宫休息好后,想换个景看看。”
吕元膺闻言,正要说话,李愬笑道:“殿下,臣倒是知道有附近一处绝佳的看景之地,不知殿下什么时候去看?”
李恒笑道:“李愬,你还做了功课?说说看,你说的是哪里?”
李愬见太子夸自己做了功课,内心甚喜,赶紧回答:“殿下您忘了,鸣皋山就在附近。””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那座鸣皋山?”李恒问道。
“正是!”李愬大声回答。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排空散浦泪,映日委霜毛。万里思廖廊,千山望郁陶。香风光不见,风积韵弥高。凤侣攀何及,鸡群思忽劳。”李恒轻轻念道,念罢面对吕元膺说道:“吕大人,前面伊阙我就不下船了,就由你和东都分司的大臣将劳军之物送达伊阙守军吧,本宫直接去鸣皋山祖师殿为众将士祈福。”
“这。。。”吕元膺闻言一惊,正要说话,李愬笑道:“吕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