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周平和洪三早早的就起床了,在吃早饭的时候,周平还在讨论该怎么打井,几点出发这些事,现在最主要的事是让村民有水喝。
吃完饭,洪三,小五等人直接去了县衙,让张捕头带着大家去找打井队的人。
铺头属于吏,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三教九流的人都认识。
周平和红姑娘就清闲潇洒多了,两人慢慢悠悠的逛着这个东南的小县城。
还别说,逛着逛着周平就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事,这靖溪县城里石匠铺特别多,主要是石碑墓碑和门前的雕像。
两人像世间所有的情侣一样,牵着手,漫步在这繁华的城镇街道中。
“周大哥,那些人在排队干嘛?”红姑娘指着前面排着长队的人说道。
“走,看看去!”周平对着红姑娘说道。
两人快步来到排队的地方,原来是一个粮店,店面的牌匾上写着“贾氏粮店”,店外的木牌子写着“新米五百文一斗,陈米四百五十文一斗。”
此时排的队伍已经长达百米了。
宋代的粮价,从北宋以来一直呈现不断涨价的趋势。
据资料显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荆湖、福建、广南等路大丰收,官方报告每斗米价格为7至8文钱,一石就是70到80文钱。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当时的粮价的众数大约是每石300文。与之前相比,增长4倍左右。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通报告:“今斗米为钱, 不满二百,正宜积谷之时。”每石不足2贯。
乾道五年(1169年),朝廷在东南地区籴买130万石粮食,每石平均价钱是3贯钱,粮价开始上扬。
南宋后期,虽然未见全国性的一般粮价数据,但就各地的总体情况来看,呈普遍上涨态势。
一方面是因为南宋经济的发展,正常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是因为南宋后期混乱的货币市场,以及人口膨胀和耕地的矛盾。
现在的粮价,新米五百文一斗,也就是五贯钱一石。陈米也要四贯五百文一石。
看来旱灾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始受到波及了。
“周大哥,看什么呢?走啦?”红姑娘喊着沉思中的周平。
在她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周大哥,排队买粮的人有啥好看的,粮价涨了那又如何?
她只关心自己的周大哥,是不是开心,是什么事惹的周大哥不开心了?
两人一起走过繁华的路段,在一处铁匠铺停下,里面传出“叮,叮,叮”打铁的声音。
二人走进铁铺内,墙上挂满了各种农具,斧头之类的。
“有人吗?”周平问道。
里面出来一个老人,穿着短衣,裸露的胳膊充满了发达的肌肉,想必一定是长年累月的打铁练就的。
“客官,是需要打什么?”老人开口道。
周平从身上掏出,一张纸。递给了老人,说道:“老丈,先需要打十多个,大小一样的,拳头大小的铁球。然后按尺寸打这两内环和外环。”
“客官,这大小一模一样的铁球不好打啊。”老人说。
“老乡,这方面您是专家,您想想办法尽可能的一样大小。而且铁球表面要光滑。”周平说道。
“客官,你这要求太高了啊。我只能试试,还有就是你这安装也没法安转啊,铁球放不进去啊!”老人提出。
“安装好办,打好以后,内圈和铁球冷却,把外圈加热,一加热外圈就会变大,这时候再安装。”周平回答道。
“妙,妙啊,先生原来也是行家!”老人兴奋的说道。
“哪里,哪里,我就是纸上谈兵,那就拜托老丈了。”周平说道。
之后与老铁匠约定五天以后来取东西,周平又付了五贯作为定金。
周平来铁匠铺,打的就是后世工业基础的轴承。别看一个小小的轴承,对工业的要求可不简单。即使在21世纪我们国生轴承都比不上老外的。
当然现在的周平也不指望能打出多好的,古代多是手工打,只要能打出来,并且能用周平就满足了。
等周平回到客栈,小五已经在等着了。
原来洪三,洪五和县衙里的人已经同打进队的人上午就已经出发去东方子村了。
周平三人中午在县城简单吃了点,便匆匆的赶往了东方子村。
周平经过这一路的骑行,骑马的技术现在已经非常熟练了,至于小五和红姑娘本就是江湖中人,骑术精湛,更身兼武艺。
三人策马扬鞭,没感觉多久就已经到了东方子村。
远远的就看到小泉眼所在的地方,站了一群人。
三人打马走去,走近了才发现最外面围着一群村里的百姓,大约三十多个。再往里是县衙的铺头和洪三,洪五等人,最里面的是五六个光着膀子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