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实践课(1 / 2)

看着小兰跑远,小五这才郑重的说:“周大哥,这件事你是不是再考虑一下,这可不是小事。”

“什么小事大事的?”王母端菜走了出来,听到小五的话,问道。

“先生让小兰明天去学堂上学。”王青抢着说。

“这女孩子,怎么能去上学呢?”王母疑惑的向着周平说。

“我就是那样一说,家里人同意不同意还不一定呢?”

“小兰这孩子对于数学和杂学非常有天赋”周平解释道。

周平,小五帮着把其他的饭菜端出来,四人围着桌子吃饭,一时间谁也没有说话。

“周平啊,不要怪大娘多嘴。大娘知道你是一个有主意的人,但是姑娘家上学从来也没有的事,如果兰姑娘去上学了,其他学堂里的孩子怎么想?”王母最终打破了沉默。

王母的话提醒了周平,赵小兰上学的事,不仅仅有外界的压力,学堂内部也会有不同的意见。这恰恰是周平之前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周平将王青散学教赵小兰,赵小兰去义塾偷听课的事向小五娘两说着,又说了小兰这孩子的天赋是多么高。

“伯母,都是人,为啥女子连学习的资格也没有呢?我是不想看着这样一个好苗子就这样埋没。”

女子不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时代只有富绅官员家和青楼的女子是可以学习的,前者是为了将来嫁人,后者是为了取悦欢客,和文人墨客谈情说爱。至于普通的百姓一方面是金钱、时间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礼法和世俗的束缚打压。中华几千年只能出现几个薛涛,李清照和董小宛这样的,而没有一个真正的大家。

周平看着王母和小说说道:“其实我的学问不同于别人,不是考进士用的,我的学问可以让粮食收的更多,让车跑的更快,都是一些实用的杂学。”

“咱就别操这个心了,我估摸着赵家婶子也不会同意小兰去都是男孩的学堂上课,毕竟小兰也已经8岁了。”小五对着自己娘亲说着。

吃完饭天已经黑了,周平没有多做停留,拿了点剩下的馒头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正房的屋子漆黑一片,估计房东付大娘已经睡下了,老年人本来就觉少,更何况古人人睡的更早。西厢房则不同,点着昏暗的油灯,妇人在灯边做着针线活,影子倒映在窗户上随着灯芯的摇曳而变化着。

窗台倒扣的碗,发现里面已经空空如也,把从小五家拿的半个馒头又重新放了进去,再把碗扣上。

------------------------------------------------------------------------------------------------------

清晨,太阳未升,天空已亮。树上的鸟儿也开始了叽叽的叫,一切都是充满了活力样子。家中的赵小兰也如同麻雀一样的不停的说着,兴奋之情洋溢在脸上。身后的赵母充满柔性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轻轻的给她梳着发髻。一根木发簪从中插过,虽然还是穿着灰色麻衣,但一股英气平添而来。

往常义塾来的最早的是值日生,今天的值日生是张小六。当他走进义塾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人到了,地也扫了,桌子也都摆好了,连黑板也已经檫的干干净净的。转头一看是王家哥哥王青,旁边站着一个陌生的人。

“张小六,我已经替你打扫过了。”没等张小六开口,赵小兰便大声开口说道。

义塾的学生大部分是附近的孩子,小孩子经常一起玩,所以赵小兰和张小六也是认识的。

“小兰姐,你怎么在这?”

“先生已经同意我来学堂里上学了,以后咱们就是同窗了”

“真的吗?小兰姐太好了!”赵小六高兴的说道,在七岁的小孩眼里多了一个伙伴自然是一件高兴的事。

周平把义塾的位置重新分配了一下,单独给赵小兰一个人一块区域。挨着小班的孩子,但是学习进度跟着中班。

这节课周平讲了男女平等,职业平等。这也是周平第一次公开的宣扬自己的平等思想。义塾孩子家里都是匠户,农户,小商户等等,都是社会的底层,周平不希望这些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就活在卑微中,活在自卑中。

同时周平也开始加快了实践课程的脚步,并且布置了五天后去郊外田壮家的田地里上课的任务,让田庄提前和家里沟通,到时候需要给学习提供水,不用管饭,也需要给讲讲怎么种地。

田壮是义塾里唯一的农家子弟,是附近村庄的,家中有地5亩,父母世代务农,到了这一代,也是想让孩子有个别的出路,便咬牙让孩子上学。

田壮和苏长兴是义塾里面补丁最多的孩子,也是这群人里面最不自信的人,这也是周平选择他的原因。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一直是最贫穷,最辛苦的人。士,农,工,商看似给予了农民很高的地位,可是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天灾来临第一个倒霉的是农民,战乱来临第一个倒霉的还是农民。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