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会馆 (2)(2 / 4)

在戏台的明间屏风之上,也悬挂着一幅大匾;

上书“既和且平”四个大字。

这四字典出《诗经.商颂》:既和且平,依我馨声。

借《诗经》讲戏曲表演要和谐一致,也巧点“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可谓雅趣横生。

从北面看,八卦楼的楼顶也是琉璃歇山重檐;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以绿色琉璃瓦覆面,饰以黄绿相间琉璃方心;

南北两侧的戗脊,分以龙戏牡丹和丹凤朝阳浮雕;

正脊中位耸立一座三重檐琉璃阁楼,正脊两段饰以龙吻造型,

两个狮驮宝瓶和十二位足踏祥云仙人,均匀镶嵌在正脊之上;

似有天上人间仙境之寓,更有天人合一共生之意。

在山西会馆,明柱不可无联。

戏台四根台柱上就镌刻内外两联,内联是:

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今也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

外联是:

: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还将旧事从新演,

聊借俳优作古人。

郭修安细细品味着两幅笔锋遒劲、刻画稳重的行草对联。

他看罢对祁事首说:

“搭台唱戏不仅是为了热闹和庆贺,更是为了借古喻今教化世人的!

这两副对联刻在戏台上,真是绝了!”

祁宗轩说:“郭社首也是个爱戏之人?”

郭修安说:“乡下人常说‘宁饿三顿饭,不拉一台戏!’

乡里没有不爱看戏的人,我也一样!

再说乡下识文断字的人太少了,戏台跟祠堂和土地庙一样,村村寨寨都有。

每年农闲的时候,营里都会请戏班唱戏。

老百姓看戏不但图个热闹,正统的戏文也可以教化乡民行孝从善、宣扬纲常伦理!”

祁宗轩说:“郭社首说的一点都没错!

会馆平时也常请戏班在这里唱戏,除了大伙一起热闹热闹,更多的是为了惩罚那些不尊行规、不守诚信的商号的!

受罚的人要陪着大伙儿一起看戏。

看戏的同时,抬头就看到抱厦里的‘悬鉴‘二字,

就是想让受罚之人明白‘明镜悬于心,神明高于顶’的道理!”

看毕了八卦楼,三人继续向北。

他们穿过可以容纳万人看戏的巨大庭院,来到会馆大拜殿前的月台和石牌坊下。

雄伟的大拜殿,坐落在高高的月台之上,又平添了几分庄严和巍峨。

一中加二配相连的石牌坊,面向庭院立于月台前沿,与悬鉴楼遥相呼应。

如果说无砖不釉的琉璃照壁,以砖雕出彩;

无木不雕的八卦楼,以木雕传神;

那么无石不刻的月台和石牌坊,就是以石刻入画!

月台上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布满了用圆雕、沉雕、镂雕、深浅透雕、高浅浮雕等,不同工艺雕就的图案。

既有“五蝠(福)捧寿”、“鹿鹤同春”、“麟凤呈祥”、“鱼跃龙门”和花草禽兽图案,

更有“李白骑鲤”、“八仙祝寿”、“文王访贤”等典故和传说。

最能代表山西会馆石雕艺术水准的,当属大拜殿左右两侧,那以整块青石雕成的巨幅画作!

左侧石雕是典出《旧唐书.褚亮传》,画作是“十八学士登瀛州”图。

整幅石雕以最上的“瀛洲”城堞点题,

>*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十七个学士骑于马上,伴着山溪攀行于盘曲的山道间;

人影马身半隐半现,溪上小桥勾连山水,亭台楼阁犹抱琵琶半遮面。

整张雕画作奇石相间,花草丛生,栩栩如生。

其设计之妙,雕刻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右侧雕图为“渔耕樵读”画卷。

一条山溪贯穿全图,山溪汇聚的湖面碧波荡漾,

一个渔夫划舟于湖上做撒网打鱼状。

一个樵夫躬身负柴行于桥上,

一个农夫扶犁扬鞭耕于溪边田野,

最精巧的是湖岸房舍里,一个书生端坐窗前捧书高诵。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溪畔间山石参差,湖边禽鹤成群,牛羊觅食,

一副天然的山水田园画,跃然石上!

两幅石雕画作中,各种雕刻技法融会贯通,搭配奇巧,连接精妙,

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场景勾连呼之欲出。

大殿是山西会馆的主建筑,前为大拜殿,后为大座殿。

大拜殿是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