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大些,是这样没错吧?"
吴桐:"对对对,正是!"
年掌柜:"那咱们先量身吧,小娘子后房请。"
量完身,年掌柜估算了一下需要的布料长度,果然有余量,可以做几双套袜了。
吴桐和年掌柜商量好衣服细节之后,又问:"年掌柜,做好这一身需要多久?"
年掌柜:"五天之后,你来拿吧。"
吴桐付了定金刚准备走,却看见裁缝铺里挂着的一些样衣。想到自己一家虽搬到城里了,但衣物却没好好置办,便决定下午把全家带来量体裁衣,做几身体面的衣服。
吴桐出店门前,又回头叮嘱:"掌柜的,边角料给我留着,我要拿回家填被子。"
下午,吴氏吴永,吴元吴梓,全被吴桐带出了门。
自进城以来,除吴桐外,一家人都没有出过门,采买全靠吴桐。
乍一出来,衣服虽然干净,却依然旧旧破破的。吴氏和吴永看着街上其他人穿的全是体面衣服,觉得有些害臊。
吴元和吴梓就不同了,两个小家伙是第一回上街,新鲜得不得了,非得牵紧点,不然立马跑不见。
到了年氏裁缝铺,每个人都量了体,吴桐给每人选了一块上好麻料。
给吴永选的青绿色的,给吴氏选了红褐色的,给吴元选了黄褐色的,给自己和吴梓选了淡绿色的。
长衫、短衫、长裤、长裙,一人订了两套,也是五日后来拿。
把爹娘弟妹送回家后,吴桐回了二里村。
既然吴氏以后得担起纺织羊毛的责任,那回村收野菌子的事,就只能由吴桐来做了。
回村后,吴桐先去找了里正,表明自己想要收野菌子的意愿,并且价格给的也不错,一斤(680 克)两文。
要知道这个时代,一斗米二十文左右,合每斤2.17文。而野菌子这种漫山遍野没人要的东西,收价两文文,已经很高了。
里正却不太相信吴桐的话,疑惑地问:"有这钱,你都可以开米面铺子了,要野菜做甚?"
吴桐当即拿出一钱银子,放在桌上,说:"这是一点心意,劳烦您让村里大伙儿周知。我每月逢二便来村中收货,若是有人提前捡了野菜,也可以晒干留在家中,不过价格不变,一样是一斤两文。"
看到真实的钱了,里正果然不再怀疑,拍了拍桌了,说:
"这是大好事儿,村里人加把劲儿,好好捡几个月菌子,这年就好过了呀!"
说完还不忘拍了下金主吴桐的马屁:"我早就说,这吴家的桐娘子啊,心是最善的,自家起来了,也没忘这些同乡,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