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三八西的出路(1 / 2)

国家事业 静易思 3511 字 2023-02-08

“三八西”林场因种杉树,没达到预期效果,悲观情绪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老三届”知青们相继离开,回城工作,这里早已不像以前那样喧闹了。

“吴认识”书记无法改变现状,调回局里。

换的个新书记,就是古渡岸公社的书记郭连正。

郭书记在与“吴认识”书记交接时,听了关于场里这几年的情况介绍。

他才知道,这几年,场里拔掉了不死不活的杉树苗,改种麦子、玉米、红薯和水稻,大家全部精力投入到粮食种植和家畜家禽养殖上。

同时也知道,如今,林场只能勉强养活自己。

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

“这么好的一大片地方,不应该败落到如此地步呀?”他觉得,一定是大伙儿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

于是,他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和鼓舞“老三届”们,带领场领导班子成员,与大伙儿打成一片,希望通过扑下身子,实干苦干,尽快扭转困难局面。

但是,一年过去了,无论郭书记及班子成员怎样努力,余下的三十几名知青,生产积极性总是提不高,林场局面依旧。

他有点着急了,将林场增加个名称,挂起了“贤城地区林木良种场”牌子。

其实他知道,这里根本不可能培育出什么良种。

他挂这个牌子,是便于利用在省和地区里的关系,借培育优质树种的名义,申请拨款。

其目的,是先维持下去,再寻找出路,打翻身仗。

他不断往省里、地区和县里跑,也能多少弄回些扶持款。

他用这些资金购买化肥农药,维修破旧不堪的房屋,给食堂补贴,改善知青生活,试图增强凝聚力,把奄奄一息的场子救活。

但林场收益依旧很差,人心更加不稳,怨声连天,说他这个领导,虽然人好,但没本事。

郭书记更急了,看来光靠种粮种菜,以及到处“化缘”,肯定没出路,但怎么办好呢?

忽然,他想起了厂子里除了林兰木之外,最近又从地区农林水牧局来了几个曾有过错误的林业专家,心想:

“这些人应该有办法,毕竟人家懂行。另外,山区教育本来就落后,好不容易培养的人,闲置那儿,是浪费人才资源啊,何不利用起来?”

但转念一想:“他们情绪低落,让发挥作用,是否有热情呢?另外,重用这些人,会不会又给自己添麻烦?”

“管他呢,人总是吃饭要紧,场子搞不好,与他们也无益处,应该会配合我们工作的。”

他把当年在公社当书记时,因自己擅自做主,不让社员把麦种当公粮上交而受处分的事,抛在了一边。

“只要对集体和群众有利,就是再处分一次也情愿。”

郭连正书记横下一条心,要靠人才办林场。

决心一下,他召开林场领导班子会,把他的想法说出来:

“我们这些人光有热情不行,干不出来啥名堂,不如依靠专家们,发挥他们的特长。”

大部分委员都支持,有一人反对,有一人不表态,算是通过了。

会后,郭书记立即把几个专家叫到办公室开会,希望从他们那里,找出挽救林场的“良药”。

但是,好久,会场寂静无声,没人发言。

郭书记看到这种局面,说:“你们都没把林场当回事么,学的知识难道永远烂到肚子里?现在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反而无动于衷?”

知识分子们毕竟不想白白看着林场垮下去,也想让自己的才学,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效益。

果然,那个女林业专家先发言。她说:

“我算是林场的老人了,对林场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十分了解。

吴书记在时,我就想对建什么波乐登林场提出看法,但他总想搞批斗,我咋敢说话。

结果杉树没种成功,他改种粮食作物,我觉得不是长久办法,但还是不敢发表意见。”

郭书记说:“你不要怕,救活林场要紧。有什么好办法,赶紧拿出来吧。”

林专家说:“郭书记,谢谢您对我的信任。

我是学这一行的,你们这些领导,改造了我这么多年,思想有了提高,愿意为林场发展贡献力量。

今天,您看得起我,就大胆地说出我的想法吧。不对的地方,请书记多多批评指正。”

郭书记说:“没事,没事,有我在这儿扛着,不会有你啥责任的,只管说就是了。”

林专家说:“现在林场唯一的资源就是这大片山地,还有剩下的几十个知青和林业工人。

目前,种些粮食作物,只能让大家有饭吃,但要想发展起来,难度很大。

依我的想法,如果从现在开始,发挥国有林场的人才、资金和政策优势,还是有发展前途的。”

郭书记说:“说到人才嘛,这里已经不少了。

若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