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秋城(1 / 2)

“你就沿着这条路一直往西走,大幺母一公里吧,就到了!挺好找的!”

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扯着大嗓门热心地跟张云泽比划着,那架势生怕他听不明白。

“噢——好!好!知道了,谢谢大姐!”

张云泽看着她比比划划的样子,有点想笑。

“哎哟!小伙子,看你也不大,叫我阿姨就行,头一次去火车站吧!”

这个年龄的大妈,最怕别人说自己老,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叫她大姐,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笑得一脸灿烂。

边说边打量张云泽裹紧的大棉袄,露出半截呢中面料的裤腿,大棉鞋,废旧衣物拼接成的三角包袱,心里断定他是从乡下赶来的。

但是只要看着他的脸,对上他黑亮黑亮的眼睛,她又觉得这小伙子像是电视里才会出现的那种体面人家的孩子。

这就有些奇怪了!

“啊?是——第一次去火车站!”

张云泽愣了一下,紧接着笑了。

说第一次去火车站也没毛病。

毕竟这地方自己真没来过。

“哎哟那你可得小心了!火车站乱得很,你小心别被人家给——”

大妈热心提醒,话还没说完,就被后面赶过来的一个年轻女子给打断。

“妈!你瞅瞅你,出来买个菜都能跟人唠上,再说,你也不管认不认识!万一遇到坏人咋办?”

年轻女子匆匆瞥了张云泽一眼,拉着大妈往回走。

“那小伙子一看就是从乡下来的,连火车站都没去过,我是怕他遇到坏人!”

大妈还有些担心,一边跟着年轻女子走,一边唠唠叨叨。

“他人高马大的,长得也结实,一般坏人咋地不了他!再说,一个乡下人,你又不认识,犯得着跟着瞎操心吗?”

年轻女子声音冷冷地说。

“你瞅你这孩子!你妈我也是乡下人,后来才跟你爸进城的,咋地?你还嫌弃你爸妈啊!”

大妈一边嗔怪着年轻女子,一边不忘回头看张云泽一眼。

“唉呀,快走吧,不够你操心的,都快冻死我了!”

年轻女子不耐烦地加快了步伐,大妈急忙跟上。

她们说的话一字不落地飘进张云泽的耳朵。

七八十年代全国火车站一带治安极差,尤其是8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由于法治成果在动乱中被严重破坏,这个时期暴力犯罪非常多!

仅1982年一年,全国立案75万起,烈性案件6.4万。

本着依法“从重从快从严”的原则来控制日益恶化的治安形势。

1983年全国开展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83严打”。

但严打是在八月份,而且也需要一个过程。

这就意味着现在正是小偷路霸劫匪猖獗时期。

别说是这个年代,就是自己重生前那个时代,站前站内卖的东西都要比正常物价高出差不多两倍,那是众所周知的,你如果急需,就得宁可多花钱,要不你就在出门时做好充分准备,在家附近把吃喝用的东西都买齐了,不在火车站花冤枉钱。

至于站前小旅馆,拉客的,偶尔也会出现,但很多都正规了。

不像现在,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这大妈是知道点儿啥呀!

张云泽想到她说自己别被人家给怎样,嘴角掩饰不住笑意。

这个年代火车车速没法跟自己重生前比,张云泽边走边在心里估摸了一下,从秋城到滨市咋地也得七八个小时左右。

早晨六点左右吃的饭,下午不吃点儿东西垫吧垫吧,到下车前一定熬不住。

他一边走一边观察道路两旁的建筑物。

此时的秋城还是个小县城,张云泽走的这条路就是主街,主街还算宽阔,两边平房板板正正,红砖黄瓦。电线杆子一会儿一个,密密麻麻。远处零星几栋三四层高的洋楼鹤立鸡群,显得和这些平房格格不入。

张云泽料定那几栋楼是县政府,医院,招待所之类的,就算大环境再不好,也是整个秋城的门面,咋地得有点逼格。

一路行来,平房住宅居多,做生意的寥寥无几,理发店,面馆,照相馆,药店,修车铺倒也都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张云泽找到一家小卖部,进去花六毛钱买了两个面包 ,面包外面裹着一层塑料膜。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张云泽把面包塞进三角包袱,心无旁骛,直奔火车站。

一公里的路程,张云泽走得飞快,来到火车站前,浑身竟微微出了一层汗!

火车站站前广场开阔,几辆驴马车停在道边,木板车上分别铺着各种花色的棉被。

驴马低头吃着主人放在柳条筐里的干稻草,偶尔发出几声响亮的嘶鸣。

对面平房零星散落着两三家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