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何去何从(1 / 3)

琴声悠扬鼓铿锵,人生如戏弄声腔,一声欢笑一行泪,你方唱罢我登场,春浅夏盛秋又黄,转眼只剩白茫茫,多少心机成枉费,只恨错过好时光,灯枯油尽空留恋,举头回望泪汪汪!

此刻暂且不表柳烟处境之尴尬,心中之哀苦一事,暂且先来看看误入虎狼之x竟也不能自知的秦玉,处境之安危如何再说。

话说这天又逢周六,正值腊月初三之夜,天寒地冻之时,峨眉新月如一丝银线浸染在夜幕之上,似有欲明欲暗,欲张欲断之势,好不让人悬心。

一片青黑夜色之下,青山学院亦是曲径深幽无人,水面鸦雀无声,若于深夜之中俯视遥望此院,倒仿佛是天公随意将哪一处世外园林弃之于山野之间一般,荒凉、恬静。

此刻也不过都是睡的睡,静的静,一片寂静!若说热闹,倒还有一处,便是这学校大报告厅内,只见其内是灯火辉煌,人影绰绰,一个个都屏气凝神,正细听秦玉传统文化的公益演讲。

秦玉今晚宣讲课题依然是传统文化之《诗经》系列,这次课她通过抓取诗经里有关男女情感的一系列诗歌,再经细致抽取剥捡整理,终于编成一篇精彩绝伦又悸动人心的讲义,题为:《那些散落在诗经里的爱情》。这个议题一经提前宣传出去,就激起了学生们的期待和追捧,所以此刻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便是不无道理了。

今晚秦玉果真不负众人所望,她着一件长款修身墨绿色风衣站在讲台前,本着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一言以蔽之,诗无邪”的人文精神,从现实走进诗经,将诗经照进现实,如此穿针引线,自由穿梭,竟将情感里的那点子求之不得,辗转反则、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一厢情愿、两情相悦、夜不能寐,相思之苦等情感苦事讲得是惟妙惟肖,深入人心,真真是让听课的人浮想联翩,非要跃跃欲试一番不可了。

课堂接近尾声时,她分享了诗经里的一首名为《东门之墠》的诗歌,该诗出自《诗经.国风.郑风》一篇,诗意同样表达了那种求之不得辗转反则的忧烦。

此刻只听秦玉在讲台慢慢吟到: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这诗意大概是:东门附近的郊野平地,茜草沿着山坡生长。他家离我很近,人却像在远方。东门附近种着栗树,房屋栋栋整齐排列。哪里是不想念你?是你不肯亲近我。

秦玉望着台下娓娓道来说:“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这意思是说什么呢?是说哪里是不想念你?是你不肯亲近我—”

正讲到这里,秦玉一双眼睛突然撞到了坐在厅西北角落里一双凝神注目的面容上。

没错,那是晋誉的眼神,她永远都不可能忘记他那样一双凝神伫望的双眼,此刻,他的一双眼睛正凝神盯着自己。

他是什么时候来的?又是什么时候坐在那里的?他怎么会有心思来听自己讲课?一串串问题如鱼贯而出窜到秦玉的脑海里来,如此想着她心里竟有些慌乱起来,不禁疑团暗生,讲课的节奏也被打乱了,原本她是要好好讲一讲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的意境的,此刻看到那双眼睛却是完全不能够了。

所幸的是,这课基本算是讲完了,虽然还有那么一点点尾声,可她多少还是有些实战经验的,她以留白的方式巧妙地将问题留给了听课的学生们,于是她微笑着望着台下,眼睛尽量地避开了西北角方向说:同学们,这首诗其中的意思很是耐人寻味,你们如果有兴趣,下课以后可以细细品味品味,下节课我们再请同学们到课堂上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好了,同学们,这次课就到这里,下课,我们下次课再见!

下面的学生正是意犹未尽之时,此刻秦玉老师却突然戛然而止宣布下课,一时竟反应不及,不知所措,静默片刻,才响起欢呼雀跃的掌声来,其间还夹杂了一两声不知哪个淘气学生的口哨声。

秦玉目视大厅,眼睛的余光却还是忍不住扫到西北角的方向去,她隐隐看到他面露恭然之色地拍着手掌。

学生们陆陆续续离开报告厅,“秦老师再见”的招呼声亦是不绝于耳,秦玉机械地点头微笑,目光却难离开来自西北角的视线。

终于,人去楼空,回声凐灭,空旷的大厅内只剩下了两双对视凝望的眼睛。

秦玉木木地站在讲台上,看着晋誉一步一步向自己走过来。

“讲得不错!”晋誉终于走上前来,站在离她两步远的距离说到,眼神里充满肯定,只是神情依然像往常那般冷峻地看不到一丝笑容。

“谢谢晋校长!”秦玉扭捏出一丝艰涩的笑容,随后诚恳地回到:“我没想到你会来!”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这诗意多好,为什么不讲完它呢?”晋誉没有接她的话茬,又接起刚才的讲课说到,仿佛也有些意犹未尽之意,显然,他似乎也看破了秦玉所谓留白的小心思。

“我想多给学生们留点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秦玉红了脸勉强回到,边说边慌手慌脚地收拾起讲义欲下楼去。

晋誉会意,于是先转了身向门外走,秦玉急急地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