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悬崖之巅(2 / 3)

秦玉在客厅里打量了一下,才发现靠东面的一整面墙上的木阁里摆着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她正欲向前观看,老谭已经端了面来,一股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而来,秦玉跑到桌前坐下来:一口青花瓷的碗里是汁浓醇厚而盈润的红汤,红汤里沉着匀净剔透的面条,其上是几片厚薄均匀、软糯香润的五花肉片,一撮鲜绿的青菜浮在其上。秦玉吞了吞口水,拿起筷子,从汤里挑了根面条吸进嘴里,一瞬间,一股淡淡的鲜香、麻酥、焦辣的味道如云雾般在舌尖绵延缠绕开来,缠绕之际又化成一股香液随着面吞下肚里,瞬间,肠胃居然温热起来,在鲜美与热辣的挑拨下,身体竟起了一层细细的汗珠来。

秦玉睁大了眼睛望着老谭:“这面,这味道……”一时惊愕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好吃吧!”老谭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好吃好吃!”秦玉连连说,边说边又吞下一口面,才羞赧地说:“好吃到欲罢不能呢!”

“合你口味就好!”老谭笑望着她说。

“你快告诉我,这面怎么做的,回去后我也要做给别人吃呢!”秦玉探秘似的问到。

“这叫合和面,这可是我们家独有的做法呢,其实呢做这面也不难,就是麻烦了点,怕是你未必有那份耐心。”老谭卖着关子,狡黠地望着她说。

“说说嘛,老谭!”秦玉乞求到。

“好吧,看在你诚心求教的份上,我给你念叨念叨。”老谭摆出一副老师傅的样子,有条不紊地细细说来:“要吃到这碗面呢,可没那么容易呦,第一天,要买了上好的五花肉来,放在冰箱里冻了,下午取出,静放化开了,这样做是为了让肉质变得软嫩,然后上锅烧水,将肉焯了,取出来洗干净了,再放在烧开的配有甘草、当归等十六味中草药的沸水里卤了,再取出来放在油锅里炸了,放在冰箱里待用可以了。第二天一早,买来上好的大骨头在锅上熬了,一直慢火熬到次日早晨,第二天下午用热油、辣椒粉、肉桂等料将排骨烧煮了,煨出一锅上好的排骨汤来,静放待用。到了第三天,将卤好的五花肉烧了,将排骨汤倒入大骨汤里,再将上好的面条煮了,取了碗,在碗底放上蒜末和香葱,舀一勺骨汤放碗里,再将煮好的面条放在汤里,夹上烧好的五花肉和青菜,就是你面前的这碗面了!”老谭说完,长长地松了口气。

这下倒轮到秦玉目瞪口呆了,她直直地望着眼前的这碗面条,惊讶地说不出一句话,过了好一阵才缓过神来说:“不是吧,这么复杂,吃上这碗面居然要三天的功夫呢?”

“是啊,你以为呢?世上的事最怕用心二字!哪怕是熬一锅汤,做一碗面也是要用心做的!古人常说道亦有道,何谓道,道就是心无旁骛地做好手里的事情呀,说到底就俩字:用心!”老谭仿佛大师一般慢条斯理又极富耐心地讲到。

“这碗面,我是说这样的手艺,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吗?”秦玉好奇地追问。“别说,这碗面倒真有些历史渊源呢。”老谭又和缓起来,像一个极有耐心的老者一样意味深长地讲起了故事:“说呢,相传某朝,有一位县令,一年冬天,因为发洪水导致瘟疫肆虐,病死的人很多。这位县令便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把猪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用锅中水将面煮熟,之后连汤带面赠送给穷人。百姓吃后治好了瘟疫。从此以后,这个面食的做法就流传了下来。喏,这就是你吃的这碗面的由来了。它看似一碗面,实则是一碗温良滋补的良药,你看到了,我们这里常年水雾很重,人体内湿气自然重,可是若是吃上这样一碗面就不同了,祛寒排湿,吃完会感觉非常舒服的,所以呢,这碗面在我们这里是非常受欢迎的!”老谭不厌其烦,娓娓道来。

“怪不得我吃了面感觉胃里暖暖的,吃完了身上还出了一层细汗,玄妙都在这汤里呢!”秦玉恍然大悟起来,不禁对这碗面更加另眼相看起来,对老谭如此用心做面的精神更是肃然起敬了。

吃过面,老谭又对她交代了些山路上应该注意的事情。秦玉一一记在心里,背起包就上山了。

清尘寺的风景总是变幻莫测的,昨天还是云雾朦胧,今日却又是另一番景致了。金色的阳光穿破云雾,穿过山谷照射到山坡上,泉水中,草木间,山川水流顿时润朗活泼起来了,远处的山仿佛被人清洗过一般,绿郁盈盈地渗着水珠,清澈甘洌的泉水沿着山脚欢快地流淌。路上香客游客不断,石阶路两旁镶黄色寺庙如迷宫似的隐隐现现,远处的诵经声如天籁之音在天空中断断续续地回响着,路上偶见黄衣或青衣的僧人踱着步子来回穿梭而过。

秦玉旁若无人地夹在人群里,一边想着心事,一边赏望着远山的景致。其间,她随着人群进了几座寺庙,当她立在巍峨高大、金碧辉煌的佛像前时顿时身感渺小虚无、颤栗不已起来,她虔诚地学着香客的模样点了香,举在头顶向四个方向拜了拜,心事重重地插在了香火不断的香炉里了。

据说清尘寺大大小小的庙宇有九十九座,每天来自各方的游客不下万人。尽管如此,秦玉依然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寺庙,这个庙的确不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