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闹邓州(14)(1 / 2)

邓州官衙的会议室内。

倪迪见俞化尘问自己,便很是恭敬的回答道:“小人之前听闻人言,说五军兵马司这次收粮的价格为三百八十文每石,可经过邓州官府一转手,价格就变成了三百文每石,适才将军说,过后会补足差价,那么小人想问的是,这平白无故丢失的八十文,将军会不会补?”

他这话说的很给力,无疑是在当众揭露范寮父子贪污军粮的行径,别看在场的粮商们没说这个话的胆量,但看热闹的兴趣倒是蛮大的,人们把目光纷纷转移到俞化尘身上,想看看这块遮羞布被揭开后,军方会拿出什么样的态度。

俞化尘听完倪迪的问话,又见场上众人都看着自己,便转回头看向后面站着的范童,问道:“范大人,当真有此事吗?”

要说此时此刻,脸色最差的就要属范童了,贪污军粮赚取差价的事,确实是他和他爹范寮一起谋划的。范寮纵横官场多年,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是放在以前,打死他他也不敢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做这种事。

可如今不同了,范寮靠上了二皇子赵理这棵大树,也知道二皇子跟三皇子在争夺权力,之前三皇子赵炎在汝州停歇不前时,二皇子就曾授意给范寮,让他在后面掣肘,平时在供应北伐大军的粮草时,就有意的延缓或降低粮草数目,这次赵炎突然大范围筹集军粮,可是给范寮一个很好的机会,既能大赚一笔,又能在赵理面前表个忠心,这何乐而不为呢。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只是这贪污毕竟是贪污,它无法见光的,现在有人当着俞化尘的面,这么众目睽睽的把事情挑出来,这还真不好收场了。

就在范童绞尽脑汁不知该怎么回答之时,只见屋子的大门被人推开了,邓州知州范寮,笑盈盈地迈着方步走了进来。

“俞将军,事情进展的怎么样了?”

范寮与南朝的很多士大夫一样,是个满肚流油身体富态的大胖子,一身朴素的绯色官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格外臃肿。

南朝的官衣都十分朴素,而且是按照品级高低设有颜色之分的,七品包括七品以下的官员,只能身穿绿色官服。六品以上的官员,则是身穿绯色官服。四品以上的官员是紫色的官服,只有比较特殊的武官,才会穿一些炫彩夺目的衣服,就好像赵炎的征北大元帅服一样,非常的绚烂多彩。

正等着范童回答的俞化尘,见知州进来了,连忙抱拳施了一礼,恭敬地回答道:“回大人的话,一切都很顺利,只是这里面出了一点小问题,需要和范童大人核实一下。”

俞化尘之所以对范寮这么客气,主要还是南朝官场制度的问题。南朝重文抑武,虽然俞化尘为正五品衔,范寮这个知州为从五品衔,但因为范寮是文官,所以在行政级别上从五品比正五品大,至于称呼范童为大人,且全是因为他是范寮的儿子客气一下。

南朝的官和职是分开的,起初一般官员多有三个头衔,分别是官、职和差遣。

官是虚衔用来定俸禄和官位,职是士大夫的特殊荣誉职称,差遣才是实际职务。就好比北朝的某位青天,官是右司郎中,职是龙图阁直学士,差遣是权知开封府事,俗称开封府知府。

后来经过改制将官、职、差遣合并到一起。用意是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更加繁琐,最后造成了政令不清,执行不明的严重后果。

南朝开国皇帝赵荀登基后,又进行了一次官制改革,将官与职分开,官还是虚衔,原本职的荣誉加到了官的身上,同时差遣被职取代,职成为了实际职务权力。

以现在的俞化尘为例,他官拜游骑将军是正五品衔,这是荣誉虚衔。现任五军兵马司中军副指挥使,这是实际职务权力。而像邓州知州这样的文官,继续保持着改制后的官职一体。

知州的全称为权知某军州事,为军政一体的行政官员,权力类似于唐代的地方节度使或是汉代的郡城太守。

南朝没有太守一职,但保留有节度使一职,由于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容易脱离中央的掌控,到了南朝便彻彻底底沦落成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具体权力由知州或更高的知府代理。

为了不让知州、知府这样的封疆大吏仿效节度使,又在军内设有都统制和都总管这样的军事实权官职,用来分散知州、知府的权力。

其中都统制为军职,是军内的最高长官,主管边境防务等一切军事行动,通常只有边军设有这个职位,之后便是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部将、队将共为八级。

都总管也是军职,与都统制不同的是,都总管管理的是地方厢军,相当于内地某州府的最高军事长官,主要以训练、剿匪和帮助州府维护地方治安为主要工作内容。

南朝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设有伍长,五伍为押设有押正,两押为队设有正、副队将,前后两队为都设有准备将或部将,五都为营设有正将或副将,五营为军设有统制或统领,一般五军到十军皆可为厢,厢是最高的军事单位,由正、副都统制或正、副都总管执掌。

且无论是地方厢军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