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杖毙宫人之事传遍后宫后,上至嫔妃,下至低等宫人俱是人心惶惶,悄然闭上了嘴,无人再敢议论北江王造反之事。
然而,与后宫鸦雀无声不同的是,前朝的文武百官争论得正凶。武将主张立刻发兵攻打北江,剿灭北江王等逆贼;文官主张先礼后兵,先劝降,劝降不成再攻打。
而这相左的两种意见,其实也各有各的道理。
武将:“逆贼右廷渊已经自称为帝,挑衅皇权,理当立即诛杀。而且北江虽只是一城,也算兵强马壮,右廷渊称帝之后的下一步必定会攻打其它属地,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
文官:“北江人口众多,一旦开战,必然无法避免普通百姓的伤亡。所以,应该先派人去北江谈判,若能说服右廷渊,则可避免百姓和将士们的伤亡。”
一众武将不屑,淑妃之父邵轻文邵将军率先站了出来,当着皇帝就插着腰大骂:“你们这些只会咬文嚼字的书生,懂什么打仗。打仗,伤亡是不可避免的。再说了,你们就是天真,那逆贼北江王都已经自己称帝,想要自己再建立一个大徵了,你们居然还天真的以为能劝服。你们还真以为自己有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舌战刀剑……”
文官队伍中发出一声轻蔑的声音:“那叫舌战群儒,什么舌战刀剑?真是蠢才、莽夫,没文化就别卖弄。省得在这大殿之上丢了脸,”
邵将军回头,眼神凌厉的看着说话之人,那位正是静妃之父户部尚书林秉义。
邵将军气势汹汹地迈着大步走向林尚书,昂着头讥讽道:“你卖弄啥啊,本将军又不是连这点学识都没有。蠢的是你,你不知道所谓的劝降就是用你们的口水去抵挡千军万马吗?舌战刀剑哪错了?你以为好几万的叛军手里的刀剑是几句口水话就可以让之丢下的吗?再说了,北江王那几万兵马如何能敌得过大徵几十万大军,此战是必胜之战。本将军这是在好心劝你们,不要做无谓的事去送死。”
林尚书也不甘示弱,仰头注视着威武强壮且比他高了半个头的邵将军,声音洪亮的回击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管谈判是否成功,叛军也不敢贸然对谈判的使者下杀手。再者,正如你所说,战争,伤亡是不可避免的。不论谁去劝降,若能成功,便是挽救了千千万万将士和百姓的性命,也避免了大徵的财产损失。若劝降不成,被叛军所杀,便算是平叛先锋,为国捐躯。”
此话一出,众文官除丞相邱恒安外皆齐声道:“臣附议林大人。”
而一众武将则是轻蔑一笑,只觉这些文官好似有病的样子,邵将军接着说:“为国捐躯应该是与敌人拼杀后死在战场上,而不是自己送到人家的刀口下。白白做了冤死鬼,那不叫英勇就义,那叫愚不可及。你们文官整日说我们武将有勇无谋,你听听你刚才说的话,这是不是才叫有勇无谋?真的是有头无脑,有心无心窍……一群榆木脑袋。”
“咳咳……”眼看邵将军越说越没有分寸,一众文官即将压不住愤怒,丞相大人忍不住咳了两声,“邵将军,这是大殿之上,皇上面前,说话休要失了分寸。”
邵将军后知后觉的望向龙座之上的皇帝,皇帝脸上没有愤怒的表情。看起来并没有对刚才两人争执以及邵将军言辞失态的恼怒,倒像是在沉浸式思考。
“皇上,您怎么看?”邵将军试探着询问态度不明的皇帝,“您觉得应该直接攻打还是应该试试劝降?”
皇帝沉默良久,看向下方的丞相大人,“丞相,你觉得呢?”顺手就将问题抛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大人。
邱丞相似乎早有准备,微微一笑,上前躬身道:“禀皇上,此次北江王造反称帝,看似只是我大徵内政。然陛下你和众位同僚皆知,此事少不了乌月国的掺合。乌月国与大徵和平相处多年,如今却暗里支持北江造反,北江王称帝。左不过是希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此番平叛,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若是此战不可避免,也要在开战之前预防乌月国趁虚而入,浑水摸鱼。”
对于丞相的一番分析,百官纷纷点头附和。不过一众文官仍不忘狐假虎威,借着丞相的威势得意的瞅瞅一众他们眼里的莽夫武将。
皇帝也点点头以示赞同,“丞相对局势的分析确实不错。但正如刚才邵将军所说,逆贼北江王既然已经公然谋反且自称为帝,必然是做好了不死不休的准备,又岂是靠言语就能改变其造反之心?”
对于皇帝的疑问,丞相不急不慢的回答:“陛下,即便北江疆域辽阔,兵马众多。正如邵将军所言,在大徵绝对的实力面前,又如何能敌得过呢。此战不论早晚,北江王都是必败无疑。被权势和地位冲昏头脑的北江王做好了不死不休的准备,但他手下的将士未必愿意,北江千千万万无辜的百姓也未必愿意。所谓劝降,与其说是劝北江王迷途知返,倒不如说是劝那些百姓和将士弃暗投明。只要北江有人与北江王不同心,此战就会简单得多。”
丞相说完后,皇帝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先由着众大臣窃窃私语……
良久,龙座之上的年轻帝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