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立勺,简单实用。
处置了两个违规者,放粥的城守兵个个瞪大了眼睛,一丝一毫不敢怠慢。
即使出了问题,也能说得条条是道、清清楚楚。
“大家不要拥挤,第一场放粥,十八锅,放完即止。”
宇成的话音一落,领粥的人争先恐后,推推搡搡,城门外瞬间传出锅碗瓢勺交响曲。
李绩一看,有的人拿着盆,有的人提着小桶,还有的端着一张铁锅。
“我去,这哪是放粥,这是放水差不多。”
他立刻吩咐亲兵:“通知各小队,碗大勺子有则,每人两勺,喝完再来领。”
他和余生等人,在一个粥棚前站定,看见一个老汉每次打粥,只要半碗。
老汉蹲在树底下,一口接着一口喝,不一会,半碗粥就喝完了。
他又去排队。
等他喝完三个半碗的时候,身旁的一个小伙子,第一碗粥还没有喝完。
“小伙子!你这是第几碗?”
一个头上烂疮的小子,立即蹦了起来:“还喝几碗。我到现在一碗还没喝下去。这么热的粥,谁能喝下去。”
老者笑道:“小伙子,这喝粥也有技巧。第一次打粥,不要盛的太满。打半碗即可。回来后,慢慢转着碗边,打圈喝。我第三个半碗就快喝完了。”
烂疮小子一惊,我去,姜还是老的辣。
喝粥都比年轻人有经验。
“大佬,喝粥,你是师父。小的甘拜下风。”
他忽然眼睛一转:“老伯,放粥期限是三日。三日之后,咱们喝西北风去。”
老者笑道:“小子,机灵点。王爷不仅仅是放粥这么简单。”
“那后边听说还有分发粮食。”
老者不紧不慢的说道:“小子,年轻人的眼光要看到远处。靖王爷可不是驸马爷。他年轻有为,并州百姓的疾苦,他不会坐视不管。”
“以前赈灾,都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如今,可是货真价实,绝无半点虚头。”
烂疮小子惊奇问道:“老伯,是不是靖王爷没有背景,怕丢了乌纱帽?”
“官员把职位看得都重。在其位谋其政。职位就是一个官员的政治生命。没有官职,你是个平头百姓,就是周公、姜尚、诸葛孔明在世,那又能几何?”
“老伯说的对。我们老百姓都希望靖王爷能在并州多待些日子。”
“靖王爷初来乍到,这里的情况还不熟。晋阳可不是平凡之地。太上皇、皇上、王爷都是晋阳的老人,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够靖王爷操心的。”
老者一边喝粥,一边和烂疮小子闲聊。当他看见李绩关注到他们时,他忙忙给烂疮小子示意。
“小声点,别被人抓到把柄。”
两个人继续喝粥。
众人都在抢着打粥、喝粥,忽然,那边一阵铜锣响:“征兵了,愿意参军的,都来到征兵处报名。”
这么好的机遇,谁愿意错过。
一群人端着粥碗,一下子围住征兵处。
参军的人越聚越多。
“这样咋行,参加远征军,不是人人都可以的。我看,要有个遴选机制。”
李绩想到此处,对余生道:“告诉负责征兵的折冲都尉,让大伙先报名,三天后,演武场比武,看谁够格。”
“比武?主公,怎么比法。”
“余生,很简单,就是面试加测试。到时你就知道了。快去通知。”
“是,主公。”
余生领命而走。
不一会,广场上竖起一块大木牌:“三日后,演武场上论英雄。本次选拔远征军,待遇优厚,放宽门槛,通过比武的形式选拔人才。落款:并州行营平民征兵司令部。”
“好啊!回去好好锻炼一下。走,不要等着在这里混吃混喝了,先把身体练好,到军营里有肉吃。”
“三哥,走吧,吃粮当兵,总比挨饿强。”
“玉柱,你还站着干嘛,回家把石锁提起来练练。增强臂力。”
人们奔走相告。
一个十三岁的姑娘,忙忙拉着一个少年:“哥,妹妹也想参军。”
少年嬉笑道:“人家只招男兵,不招女兵。征兵公告上写的很明白。”
“我就要当兵吗。”
少年看着妹妹很倔强,哄着道:“好好,到时,你来参加比武。能脱颖而出,靖王爷不会不要你。”
少女听后,喜得哈哈哈大笑。拉着少年的手,一溜烟的跑开了。
李绩从粥棚出来,刚要回府,余生紧走几步,悄声道:“主公,有三位京城来的人要见你。”
“人在哪?”
“据斥候报告,已经到达晋祠附近,估计半个时辰就到。”
“那好,通知城门守卫队,到时直接放行。我们一起在府衙议事厅等他们。”
余生单膝跪地,朗声道:“好,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