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找北街会?一来小莫的老家人都已经被撒到各个摊子上了。等爆肚和火锅上场的时候,这些人大部分要去各个店的,羊杂摊子只保留几个骨干。王家人,能成才的就派出去发展,干这些杂活就屈才了。不成材的,还真干不了这个事。王平安自然把关于打探消息的谋划告诉小莫,毕竟此前一直是他负责的。真正“懂行”的人也就他一个,或许陈庆也能算半个。那日他让小莫盯着李家之后才反应过来,盯着外面没什么,可若是家里的事,让小莫带着“老家人”做就不大方便了。毕竟这么多人里面难免会有明环那边的人,除非小莫能保证一直不出问题,不然终究会发生“大义灭亲”的事。这些人自小一起长大,这般始终不美。所以,他都是把这些人往正事上面带,从读书识字开始。哪怕期间哪块“好肉”被炖烂了也无所谓,反正也都在王家的锅里。再说鸡鸣狗盗之事,还是让专业人士做比好,“老家人”明显都是照着侍卫、随从方向培养的,毕竟是林伯带出来的嘛。
王平安有意无意的让王家人与“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拉开距离,小莫心里自然是清楚的。那日王平安找他聊过之后,他也是表示赞同的。“老家人”都从事些正当买卖当然是好事,一来报酬优厚,,照这个势头以后哪怕只是留在平记当个管事,也是能当个富家翁的。二来他常年走在暗处,当然知道不做那些“阴私事”,别人也就没什么“把柄”能给你,以后也就平安多了。再说,林伯原先的探子还是凭他所用,李家的线也是由他负责,王平安不过是领扯起一条线而已。如此,王平安给他和老家人这诸多好处,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娘娘庙的人走后王平安也带着伙计去往北街会的老巢,即老大的家。
这六个结拜兄弟的父母都是在赶往青城的途中或到达青城之后才相继离世,头几年虽然也靠街坊接济却也不是全然吃百家饭的。不过当老六的母亲在十几年前离世之后,这六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大了。那时老大已经十五、六了,便去了车马行当力工,工钱不过可是管饭,剩下的钱便可以接济弟弟们。紧接着,老二、老三也拜了一个南方镖局的老头为师学了,端茶倒水的时候也跟他学了几招。那镖局在青城缺了人手时,他俩也时不时的顶上。老四老五老六三人差不多同龄,老四老五胆大、老六心细,三人不时给城外猎户打下手,倒也学了些寻踪辨迹荒野谋生的本事。说起来老大老二反倒是身手最差的,毕竟这些年不过当个力工挑夫,哪里能学到什么手艺呢?只能说他意志坚定、心地善良了。
这位“大嫂”与“北街会”也颇有渊源。她姓宋闺名叫巧琴,与老大小时候就认识,算得上青梅竹马。家里拿个面摊当营生,老两口心善那些年也没少照顾这小哥几个。巧琴虽然算不上什么美女,但模样也算得上标致。哥几个都知道老大对她的意思,巧琴呢,也不拒绝。几人便想着攒些钱给老大,让他去迎娶巧琴过门。可事情坏就坏在,双十年华模样周正上了。说起来也不过是前两年的事,当时北市是有一伙混混儿收保护费,七八个人,为首的叫李大拳。这李大拳那时候也有个三十左右岁吧,却也是个老光棍,早些年还不显,随着巧琴身型渐渐地抽条这几年是越发觉得这闺女模样不赖了。起初只是语言调戏,后来好像竟真的动了娶她过门的心了。在被这一家三口拒绝多次后,时不时就带着两个人在她家的面摊一坐就是半天,有一搭没一搭与吃面的客人“闲谈”。北市都是小门小户的,那里愿意跟着等地痞无赖扯上关系,不由得纷纷绕道而行。说来也巧,那几日老二、老三、陪人走镖去了,老四他们几个也出了城看看之前放套儿的收获怎么样。城里只有个老实巴交的老大,就他也在车马行帮忙。再说回面摊,赖以维生的买卖自然是一落千丈,一家三口整日愁眉苦脸的。巧琴有心找老大帮忙,却也怕李大拳人多势众,给他招了祸事。青城之中没有官府,大事是由孙、赵两家决定的。可你只要不动那两家的生意,平日里你做什么他们也都懒得管你。小小的面摊老板哪里能攀得上那两家呢?好在李大拳还不敢等门入室,虽然生计受了影响,老两口也打定主意不会将宝贝闺女嫁给那等“二流子”的,于是就这么耗着吧。
平日里老大活多的时候,与巧琴十天半个月不相见也是常事。周围的街坊见李大拳还没做出什么过分的事,当然也怕被他发现之后报复,也没人跑去东市的车马行告状。那一日老四三人从城外回来,准备让老大拿着皮货给巧琴送去。到哪北市时才知道这事,平时一贯“老好人”作风的老大怒不可遏地要直接李大拳说理去,好在让老六拉住了。
只听老六问道:“大哥,这事你是怎么想的呢?”
老大气哼哼道:“什么怎么想的,李大拳做事这般不要面皮,我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老六又说道:“大哥,就算今儿咱们给他套了麻袋,扔到城外。可过几日他在回来怎么办?你还能天天守着巧琴姐不成?为什么大家没人给你报信儿?不就是怕他回来报复吗?四哥、五哥,你们俩说有没有这层关系在里面?”
老大闻言犯了难,老四则催促道:“老六,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