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天之道(1 / 3)

此话一出,饶是接触最多的王后也被老九诡异的表情吓得一愣,低声说道:“长辈面前,好好说话。”

老九似是没听到一般自顾自继续说道:“流民作乱、异族入侵、干旱洪涝,是每个朝代都会面对的问题。明君贤臣只不过能有效地预防前面两个问题,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但是可以用损失小部分人利益的代价保护大部分人的利益。可天灾这种事,明君贤臣大能人们只能缓解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完全不可控啊,庞大的人口给了我们对抗任何敌人底气,但是人口总量永远是以粮食产量为基础的,哪怕是在富饶的江南,我们也永远囤积不够让所有人吃饱的粮食。怎么办呢?夏朝的始皇帝提出藏富于民,让绝大多数民众依靠自己的储蓄度过难关,尽量减轻朝廷的压力。但是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其实这么多年来,新增人口、开垦荒地新增人口、开垦荒地,如此循环反复,所有人的平均财富比如:土地和收成其实在这一千年都没什么改变。”

说到这儿老九微微侧头看着袁媛,“可是,大夏朝存在一千年了啊,天下最早不过方圆千里。到夏厉帝的时候,从南到北就不止万里了。你说这些土地,都是哪来的?”

王后若有所思道:“少数是开垦,大多数都是打下来的。”

袁媛接着说道:“明皇帝有云开疆拓土觅封侯,不思进取的子孙不配享受先祖的荣光。明皇帝在位时,开疆拓土冠于历朝历代,我袁家在燕海的基业就是从那时起陆陆续续因功获封的。”

老九嘴角微翘,“是啊,毕竟还有小部分人因为天灾来得迅猛,他们积蓄全无活不下去怎么办呢?开疆拓土劫富济贫啊!打土豪分田地么。”

袁媛白了他一眼惹得老九哈哈大笑,他挥了挥《夏朝宗室名录》道:“始皇帝睿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后世子孙虽然只剩下小聪明,但也够用。明皇帝发现了问题,颁布推恩令让皇亲国戚们不至于座山吃空,他们自立更生使得数量日益增长的皇亲国戚们不再是国家的沉重负担,变成了国家下层中与皇家利益一致的基石,毕竟皇亲国戚还是要有些特权的。接下来就要解决真正的麻烦了。”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摇晃了一下脖子后盯着袁媛道:“就像我刚才说得,夏朝从没有过太昏庸的皇帝,它太长久了,就算以每三十年一个皇帝计算,你说有多少皇子皇孙?这里面有多少志向高远之辈,又需要拉拢多少能人名士世家豪阀。明皇帝可是那些世家门阀呢?夏朝乃至现在的周朝,本质上都是农业国,真正能用来拉拢人的只有土地与税赋。所以,供底层民众抵御风险的土地越来越少。但明君贤臣又管不住天灾,毕竟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要么动用国库储粮、要么让那些达官贵人们自掏腰包赈济底层民众。但是,哪里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呢?朝廷总要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这个观点上他们可是高度一致的。明帝在位时,夏朝旱三年涝三年,竟无流民作乱,也无上得了史书的饥荒饿殍,可见国库之富庶、他麾下“四梁”之能打,那么粮食自然是“四柱国”的化缘来的。注意哦,这时随着底层民众的收益减少,抵抗天灾的主要方法就转移损失了。周围只要还有好地方可打,国门之外还有富庶之地可供夏朝掠夺弥补国内损失。四周诸国都是夏朝的韭菜,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就割一茬,夏朝自然无惧天灾。”说到这儿老九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可惜啊,他没有借此机会做一番改革,倒是让自己的“文治武功”弄花了眼,在饮鸠止渴的路上越走越远。他把周围的软柿子都捏过之后,后面的皇帝也就再也没有他这般能做大事的威望了。”

老九从那些“故纸堆”中找出一幅周朝的地图,他指着边上的几个角落说道:“明帝时期,“四梁”确实能打,出将入相放在他们身上都算不得褒义。可是要注意到。千年以前燕海就是关内大一统王朝的地方,且不说其与北地相距不过千里,就说陇州与其相隔不过五百里。莫说是“四梁”,随便来个懂兵事的人攻占两地都是易如反掌。”他又指着陇州问道:“为何袁家会让李家在陇州军屯呢?”

袁媛轻声道:“陇州草场广阔,可是地广人稀。周围又无天险可守,守住此地定要大军常驻,再说这等放马之地易惹猜忌,天长日久之后得不偿失。”

老九点点头,“是啊,就是打下来的地方都是适宜耕种,且易守难攻的地方。北地天气寒冷本就不适宜居住,除非在关内活不下去了,不然谁来这地方讨生活。再肥沃的土地也要人去耕种,再广阔的草场也要人去放牧,没有人口就没有足够的收益,皇帝和朝廷都不会只为了些虚名就让大军在此苦守。那些忠臣良将也是一等一的算账好手,十六取一的永业田都是在你开疆拓土的地方,所以天下无敌的夏朝大军疆域便停在燕海了。”说到这,老九轻敲桌面,接着说:“自“四柱国”还朝之时,燕海曹氏、西宋马氏已被剿灭,国门之外已无富庶之地。明帝之后,夏朝已经没有可以转移损失的地方了。”

老九双手撑着桌面俯视对面的四人,提问道:“咱们先把自然灾害放在一边,先说往后的承平百年中,这些世家大族如何转化自己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