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发麻,抓来后,才发现抓蛇容易养蛇难,因为蛇是要吃肉的,最后就变成盘中餐了。
挖完鱼塘后,莫小井才知道鱼最多只值2文,不论斤称,可能品种的问题,也可能是这里的人不懂享受。
之前在山顶吃的那种撅嘴鱼绝对能买个好价钱,但放在不识货的冒州,不如不养。
所以,这个鱼塘在商议后,成了露天蓄水池,方便大家取水来浇灌田地。
辛苦挖的井水是村里几百口人的生命之源,人都不够喝的,拿来浇灌肯定不舍得,
因为水流的方向在下,粮田在坡上的原因,长势一般,若是半个月不下雨,就要挑水灌溉了。
算出了苎麻的收益,村民都咬着牙干,是自己不敢想的收入,谁家一年能赚这么多,所以,听组织的。
地势没办法向上引水,水车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要安装也是等村子有了点收入后的事。
人力挑人灌溉很费劲,好在只要不旱,山里每日有大雾,不用怎么挑水,不然差不多十亩地,天天往田里来回浇水,都不用干其他活了。
如今,每户屋前屋后的,都种上桑榆、野蔷薇、野花草装饰,木瓜、杏李这些。
本想着种植柑橘,但没有苗,这个需要花钱买,就不考虑了,而且已经种上野茶了,太多事要做了,莫小井觉得点到为止。
古人靠山吃山,卖不起,都是自己种,实际种上也未必吃得上,得不偿失。
莫小井想的是,还不如统一种能真正赚到钱的,用钱买来吃不是更香。
采麻是非常耗费人力的,一天一人最多可采收20斤,好在朝阳村的劳动力还是很给力的,如果两百余人上阵,不到半个月就能收割完了。
但这样就不能赶进度了,必须要分工合作,一部分人收割,一部分人要将苎麻浸泡在大水池里,方便将茎皮剥掉。
一边剥麻一边将叶子去掉,留着有用,可带回去食用,或者将其腐化做肥料。
剥下的茎皮还要继续放在水里面日晒夜露,揉搓变白,晒干后成为纤维丝线。
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剥下10斤麻皮,这个劳碌的过程要不间断长达三四个月之久,也让莫小井清楚意识到自己太赶鸭子上架了,未来还要要收粮,葵花籽,还有茶叶茶籽要收。
缺人,太缺人了。
除去绩麻,成线,绞团的时间,真正织布的时间也就过冬那会的一两个月。
也就是说,在明年开春前,收入会因为时间问题,每户交完税钱,也只能收入个四五两的银钱。
但集体开会时,这么算给大家听,积极性依旧高涨,一年能收入四两钱,相当于4000文钱,也够他们活的。
为了赶上时间,就要将织布最好的妇女分出来,整成流水工程,一洗一剥一晒一收一织的。
经过莫小井的游说,到了启蒙的年龄,女娃也要来认字。
上午学,吃过午饭后,女孩们就帮着绩麻,绞线团,方便纺织,男孩子也要去水池边上剥麻皮。
大家除去吃饭睡觉的时候,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想其他事了,一睁开眼,满脑子都都是各种活等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