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由厚到薄(1 / 2)

我的股市 山下竹园 2884 字 2023-01-02

由薄到厚是心得,由厚到薄是智慧

前面提到光头的同学的小姨轻松炒股的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反馈,观点无外乎两点,一种是正面的,认为这种炒股很佛系,是一种大智慧,很值得学习;另一种则截然相反,认为这只是极少的个例,方法并不可取,多亏他家卖牛奶,如果卖电视呢,乐视当年可也是很火的。你让她买乐视试试?

一个故事引起这么大反响,我是没想到,但我想到的首先是前面提到的“平衡”二字,让大家放弃对股票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无疑是一种误导,面对一个一无所知的市场,绝大多数人很难做到泰然处之。但一旦打开学习模式,太多的理论和见解,又很容易把大家引入复杂繁乱的轨道,有违极简精神。

真是不了解不行,了解太多也不行,怎么办?这就需要平衡。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提出过“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学习理念。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那么,如何做到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呢?我的理解是,所谓“把书读厚”,就是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查证,对书中没有展开的知识节点进行补充并深入探究,也就是把书读懂读透;“把书读薄”,就是把书里所讲的内容理顺,对整个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归纳出核心思想再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精髓。

真理,往往是极简的,内核就那么一点,其它的都是枝节。

佛教当中,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被称为六祖慧能。我曾经和光头他爸老施一起去广东韶关南华寺,礼拜了六祖千年不坏真身,介绍里说他是禅宗真正的开创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佛。相传慧能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柴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像普通人一样简简单单地活着。不过在他24岁的那年,一次砍完柴回家的路上,听到了有人正在念佛经,其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自此每日打柴之余心中不停思索心为何物?终有一天,顿悟成佛。看看,一句经词就可以让人成佛,而绝大部分和尚念经一辈子,越念越糊涂,不见内核,不见自性,终身都只在繁琐的经文里缠绕着。禅宗之所以不立文字,也恐怕是担心误导了众生弟子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演化为八个宗派——禅,净土,律,密(也叫真言),天台(也叫法华),唯识(也叫法相),三论(也叫法性),华严(也叫贤首),所以也习惯性被简称为禅,净,律,密,台,相,性,贤。后世有人依据八宗的异别写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偈子——“富密贫禅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四句话言简意赅地把这八宗最根本的特性都总结了出来

在佛教中,说到修行,大都是指参禅、念佛、修密。这第一句"富密贫禅方便净",意思是说,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富有,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得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至少是铜质的铸造,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有条件供养上师,而且时间上相当空闲用于修学。

其实,密宗里,注重上师传承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弟子对上师的优厚供养,这是修行者积累资粮和福报的常见方式。所以密宗的上师,特别是著名的上师,可能从外在的显现来看比较“富有”,但这只是凡夫的差别心而已。

什么叫贫禅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有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之处,只要双腿一盘,就可以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长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草,穿的是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么的清贫澹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在历史上都曾经盛极一时。譬如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等,曾经为上下朝野所喜好,但是这些宗派或者因为教理高玄,不容易为一般民间所接受;或者缺乏继承传弘的人才,而渐渐式微衰弱。只有禅宗和净土宗,随着时代的迁移,而更加兴隆。尤其现代文明过度进步的西方,物质远远走在了精神的前面,现在也纷纷转过头来,回向东方的禅学,找寻他们精神上的资粮,以使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获得身心的安住和自在,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方便净,就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份,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念佛修持。因此,最方便的修行法门,非净土宗莫属。唐朝大文豪白居易说:"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可以说,一天之中,无论穿衣、吃饭、走路,甚至睡觉,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可谓方便之至。净土宗是希望通过现世念佛求往生净土,但是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对现时的家庭生活,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念佛法门普被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