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山接到杨庞发来的手令,不禁眉头皱了起来。
建虏夺取团城口,几百人窜向晋中没有丝毫军事上的意义。
此时晋北除了三千多荡寇军,还有其余各路明军七八千人,还有民壮无数。只要调度得当,很容易就将这几百人围歼了。
为了这么几百建虏,就将王家堡解围,让自己大军撤回,这明显是个外行人的决策。毫无疑问,这定是太监孙茂霖出的。军中只有他这个外行人能让杨庞下这个指令。
和当下明军各部一样,崇祯朱由检也向荡寇军派遣了太监监军,便是这孙茂霖。杨重和周万山都理解不了崇祯这样做有何意义。
要说设置这些监军是为了帮崇祯控制军队吧,可实际却起不到这个作用。
忠于崇祯的领兵官将,不设置监军他一样会奉旨奉令而行。如杨重前世历史上的孙传庭,卢象升,杨国柱等人。那有心当军阀自立的人,就算派一大群太监前去盯着也是枉然,比如左良玉,辽东祖氏家族。
要说这些太监辅助各军主帅指挥吧。可这些太监都是不知兵的外行人,他们在一旁胡乱指手画脚一通,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要说这些太监帮助将帅维护军纪,监督军中财务吧。这些太监不上下其手从中贪墨军资军饷就是万幸了。
周万山将这封手令放于一旁,打算置之不理。但两天后,洪谭向他传达了杨重的指令,让他遵照杨庞的手令行事。
杨重不想和皇太极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死磕下去。兵围阿巴泰,只是为了调回皇太极,将建虏挡在内长城之外,并没有聚歼入寇建虏兵马的打算。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是继续死磕下去,荡寇军固然可以重挫建虏,但自身损失也不会小。
这倒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建虏可能狗急跳墙,再次进犯涞源,而后走蒲阴陉西段古道,直扑晋中晋南。那样,杨重本已达到的目的便又落空了。
所以,杨重认为不如就此借孙茂霖这个坡,下自己的驴。
当日晚间,荡寇军便开始有计划的撤围。少部分兵力退入灵丘县城和平型关城,以防建虏衔尾而击,大部主力则回师代州。
皇太极看着徐徐撤去的荡寇军,长舒了一口气,下令道:“传令,我军与阿巴泰部汇合后,经蔚州回师。”
他的后金军也不可能再继续打下去,此时以荡寇军为主的明军已克复了涞源。大同和宣府总兵也抽调边军,向他的后方蔚州步步紧逼。明军虽然不堪战,但他留在蔚州的兵力过少,很难保证蔚州不失。
到了八月下旬,后金军已完全撤到了长城塞外。
随之,明廷的封赏也到达了代州。杨庞被擢升为山西巡抚,不再充任真定兵备道。周万山被擢升为宣府总兵。大量守备以上将官也各有封赏,其中有些人还要前往他地为官为将。
看上去明廷对荡寇军将官恩宠有加。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实际上是将荡寇军拆散了。杨庞不再担任兵备道,意味着荡寇军不再可能从此前的大本营--北直隶三府募兵了。
周万山要去宣府上任,意味着现有的荡寇军要一分为二,分别做为山西巡抚杨庞的标营和宣府总兵周万山的标营。那些去异地任职的,多少也要带走一些兵马做为亲兵。
不过,如此做倒不是崇祯专门针对荡寇军。自募兵营兵取代卫所兵以来,这便是明廷的惯例了。从戚继光的戚家军开始,就是如此。
杨重的前世历史上,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秦军也是被如此对待的。到最后,卢象升身边真正的天雄军就是个不到三千人的标营,秦军则是在孙传庭下狱后,完全被拆没了。
看上去,这能抑制军阀的产生,但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如此频繁的拆分重组,将极大的削弱大军团的指挥效率。
比如,在杨重前世历史上,身为宣大总督的卢象升除了他的标营能调动自如,其余麾下各部官兵都是名义上的,不是想调就能调动的。
没有卢象升,孙传庭就没有天雄军和秦军。反之将天雄军和秦军拆散了,卢象升和孙传庭就什么也不是。杨重认为,这才是卢象升和孙传庭最后悲剧的实质性原因。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济州岛。杨重对此倒不已为然。只是这个结果让他庆幸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小时候,他也曾想过入仕从军,通过功勋积累一步步升至高位,待实力和资源足够后,再图变天下。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现在看来,走大明体系内路径,从小兵或小军吏做起,以军功一步步升迁至高位,逐渐打造出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强军,这完全是白日做梦。
在完全尊奉天子和朝廷诏令的前提下,以军功升迁到总兵乃至总督一类的高位是有可能。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打造出一支自己能掌控的强军则完全不可能。
因为每升迁一级,朝廷都会想方设法进行一次彻底的人事重组。不大可能让将帅以全部原班人马为根基,执掌更多兵马。
除非是学习左良玉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