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西堡外,搭起了临时帐篷。明俄双方的签约仪式将在这里进行。
此前,为了确定签约地点,段原和瓦西里还争议了半个时辰。最终,这份协议被称为《望西堡协议》,而不是《叶尼塞斯克协议》。
杨重之所以看重这点。是因为一般情况下,签约在谁的地盘上进行,就说明谁是强势一方。
雷科夫端起桌上的茶碗,品了一口,带着愉悦的表情说道:“是契丹茶,大半年了,终于喝到能提神的饮料了。”
他之所以愉悦,不仅是喝到了茶,而是终于完成了这趟艰苦的差事。虽然战争结果很糟糕,但毕竟凭这份《望西堡条约》,以及对方有神秘飞天船的理由,还能向沙皇交差。
条约不仅有此前约定的条件,以叶尼塞河为界,互相保证叶尼塞河干流的通航权等。又额外增加了一条,在叶尼塞斯克以及对岸互设通商口岸。
到了约定时间,双方的代表已挤满了帐篷,在一条长桌前分两列坐定。
段原和雷科夫分别在俄汉两个版本,共四份副本上签了名。这只是第一步,签约实际完成,雷科夫还要将副本拿到莫斯科由沙皇用印。而段原也要将副本发送给杨重签署用印,然后再行相互交换。
段原发现雷科夫还端着茶碗还喝个不停,问道:“雷科夫阁下,这茶如何?”
听完翻译的转述,雷科夫连连点头道:“这茶比我喝过的任何契丹茶都要好喝,是极品茶。”
段原笑道:“阁下喜欢,我们会赠予阁下几包。不过,这可算不得极品。真正的极品好茶,您以后会在叶尼塞斯克的贸易口岸见到。”
雷科夫顿时露出惊喜的表情,他意识到,这对他家族而言,可能是个绝好的商机。
……
济州岛,济州城,济州牧府衙。
杨重正在书房内忙碌着。他迁移到此处居住已有三个月了。
济州城位于济州岛北端,后者现在这个名字正是来自于济州城。济州城虽然带个州字,但实际面积不大,方圆不到两里。本是朝鲜重新统治耽罗后,为设立济州牧而专门筑起的一座小城。
先前,此城的居民绝大部分是济州牧的官吏和其家属,家仆。小部分是为这些人提供各种生活需求的商贩,工匠人等。
在杨重接收济州岛后,这些人都返回了朝鲜。极少数不愿意离岛的,杨重也将他们迁往城外居住。济州城就此成了一座纯粹的要塞军营。
在济州牧府衙中,竖起了一个高达仗余的金属物。那是个小功率发报站的天线。收发报范围虽只在一百五十公里内,但足以与巨文岛的发报站联络了。
杨重正用一支鹅毛笔在张纸上刷刷的写着。尽管他来这个世界二十多年了,可还是没习惯用毛笔写字。更何况他现在写的不是汉字,而是一种编码,用毛笔写就更不合适了。
他刚写完。一名机要室人员就送来一份电文。那电文来自望西堡,内容是“望西堡条约已初步签订,副本不日将送抵济州,做最后的签署用印。”
杨重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份条约能让西伯利亚成为相对稳固的后方,至少十年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动。这样他能更集中精力解决东方的问题。
机要员正要离开,杨重将他叫住道:“等等,这里有封信,交给发报室发出去。”
机要员接过一看,竟然是份已经编码好的电文,诧异的问道:“东主,可您这是要发给谁?”
杨重笑道:“上面已经写了,你交给发报员,他就知道发给谁。”
发报室中,一名发报员接过电文看了看,立刻开始了工作。
这电文不是发给具体某个发报站,而是发给电掣信局。也就是说它不是华环的内部电文,而是一封书信。
但这封书信也没有具体的寄送地址和收件人,而只有一个用@符号标记的虚拟的地址。
很快这封书信传送给一百多公里外的巨文岛,巨文岛的大功率发报站再将此发送给八百公里的外的翼云山蟠龙寨。那里是电掣信局五大发报站之一。
蟠龙寨发报人员依据@符号后的虚拟地址,打开表册一查,便知此信应发往京城。于是又将电文转发给太行山井陉发报站。
最后,井陉发报站将信件还原,用信鸽发送给京城的电掣信局分号。最后存入位于西长安大街的分号网点中。
整个过程只用了大半天时间。杨重是前一天傍晚发出此信,到京城时也就第二天早上。
上午时分,一辆精致的马车停靠在这个网点门口。车上下来一个白净无须的年轻书生。他走入网点,敲了敲柜台道:“伙计,我来看看我的信到了没有?”那声音有点尖细。
柜台上的伙计一听便知,这位是虚拟邮箱的客户,便笑脸迎道:“敢问客官能否将凭信出示下?”
那年轻书生伸手在怀中一摸,掏出张纸卡递到柜台上。伙计仔细查看验证了纸卡,确认不是假冒的后,熟练的在背后一列类似中药柜柜子中找到一格,然后取出里面密封好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