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花园人家(2 / 2)

柿子湾 旷野牧歌 3973 字 2018-04-13

的。个个头面一新,崭新的中式衣裳。

这春节也是做小生意的挣钱的好机会。戏台下面吆喝耍货的、叫卖糖葫芦的,在人群里走来走去的。小广场边的墙根上,有卖针头线脑、头绳儿发兜儿的,也有卖裤裤袄袄、鞋鞋帽帽的;有卖糖人、煽醪糟的,也有卖羊杂的,还有摆卦摊的,好不热闹。

戏还没有开演,台上的帷幕紧合着,里面不时传来板胡、二胡调音的声儿,偶尔也有从幕后出来张罗什么的。台下一派祥和的气氛,有打拱拜年的,也有聊天的;有说笑儿的,也有围着小摊儿问这问那的,人头攒动,嬉笑之声不绝于耳。

不一会儿,大戏开演了。这北方和南方不同,南方过节喜欢看喜剧,而北方过节则多唱的是苦戏。这不,柳湾今儿个唱的就是三国戏《黄鹤楼》。早春的天儿,虽说还有些冷,但已经感觉到春的气息了。台上字正腔圆,台下津津有味,不时叫好儿。嬉笑间,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大过年的,庄户人都早早地吃了晚饭。外头冷,永娃没有出去,就过爹妈这边屋里闲坐坐。“爹,井头那边外老仙儿,他屋里咋那么有钱呢?”“嘿嘿,这娃,老仙儿敢是你叫的?人家都七十多了。”“嘿嘿,额又不当面喊人家,就在屋里说说那怕啥的。”“哦,往后就唤人家寅娃爷。”“嘿嘿,那敢不是庚娃爷?”“这娃,寅娃就是长头孙子嘛。”“哦,知道了。哎,你还没告额说外……”“咋好好地问这呢?”“就是想问问嘛。”“哦。”“娃想听的,你就给说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永娃妈插话道。

“人家外有钱,也是多少辈辈子挣得攒下的。额也是听人家说的咯,说在鹏娃老爷手里的时候开始发的。”“鹏娃是谁呢?”“嘿嘿,就是你说的那老仙儿的小名嘛。”“哦,不知道。”“啊,人家那么大岁数了咯,谁还唤人家小名呢。”“嗯。”“老爷?敢是他爷爷的爹?”“啊,可不的。”“哎,不是都说那‘三接院’吗?”“啊,外,那就更早得不是法了,谁也说不清。”“哦。”“听说他老爷那个时候,在县里头干着哩,好像是管地契的吧。”“哦。”“就是从那个时候挣下钱的。”“哦。”“有了活钱啦嘛,就放出去了,利滚利的。听说放了多多会子呢。”“会子是啥呢?”“额也不是很清楚,大概就是个算法吧,多少钱算一会子。”“嘿嘿,敢就像咱说的那一担水、两担水的。”“啊,就是那意思。”

“后来呢?”“后来嘛就置房子置地的。”“敢就这样发起的?”“自不然的,也做生意了。”“那还是先做生意的,不然,钱都买了地买了房子啦,那不都成了死钱啦?”“外肯定了嘛,从他爹手里的时候就做生意了。”“鹏娃爹?”“啊,可不的。”“做啥生意呢?”“听说是跑木料,也贩过茶叶,还有这碳。反正他爹人家眼儿多,也活泛。”“嘿嘿,肯定啥挣钱就弄啥。”“啊,后来还听说,入了钱庄。”“哦。那现今呢?”“听说弟兄几个都在外头做生意哩嘛。”“啥生意?”“说是在南京和人合伙开纱厂啥的,额也不太清楚。”“哦。”

“你咋好好问这呢?”“哈哈,就是想听听,过年哩,没事嘛。”“哦。”“甭闲说了,早些睡,也省点灯油,给额。”“你妈这抠儿,过年哩都要抠。”“哈哈,好了不说。”就这样,这父子俩闲说了说,永娃算是对老仙儿家有了更多的了解,言语之中流露出几分羡慕和敬意。

回到自己屋里,见莲儿搂着娃熟睡了,灯还点着。也许是老仙儿家的故事听得开心了,也许是少妇熟睡的样子吸引了他,永娃上了炕,脱了脱,钻进被窝,轻轻地推醒莲儿,吹了灯,压低响动,美美地云雨了一番之后,这才呼呼转过去大睡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