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断其筋骨(2 / 12)

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文】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

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

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

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

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

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

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老子》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

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

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

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

“本来”。懂得恢复

“本来”就叫做达成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