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场赤裸裸的会议。
魏国公徐鹏举幽怨的回到家中,就听到处州卫指挥使刘瑜来拜会他。
刘瑜,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之后。
乃是刘伯温的九世孙,然后他还是忽悠武定侯郭勋和徐鹏举,出资搞出了《大明英烈传》的主儿。
《大明英烈传》这主意,就是出自他之手,于是在最后,刘瑜在文官和勋贵的帮助之下,成功复爵世袭,一直到大明朝终结。
当然也正是这个原因,大明朝刘伯温的名声,愣是被吹上了天。
殊不知这个时代的刘伯温名声,一直不怎么好,甚至还有被士林鄙视的。
毕竟老朱家第一个老板是什么人,不管内外,大家都清楚。
刘伯温能在这位爷手下做到善终,完全是他跑得快。
要知道明初的时候,大明朝一共就两股成型官员势力。
一股淮西集团,一股浙东集团。
此前,这两股势力还是彼此冲突的。
而刘伯温作为浙东集团的勋贵一员,他在宋濂出事的时候,选择了妥协与跑路,彻底将自己自绝于浙东集团,这才苟活了性命,然后安然离世。
压根没有话本传说的那么玄乎,说他是被朱元璋嫉妒死的。
屁话,刘伯温既不是淮西勋贵,又自绝于浙东,就是一个孤臣,有个屁的能耐?
他跑路纯粹是明哲保身,防止朱元璋拿他当枪去打胡惟庸。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刘伯温被朱元璋除爵,丢去甘肃戍边,洪武末年才给放回来。
毕竟老板要你冲锋陷阵当敢死队,你不答应就算了,还早早脚底抹油,那老板养你做什么?
只能说诚意伯后世子孙,为了自家名声,做了太多野史传记,弄得后来传得越来越玄乎。
总之呢,这位刘瑜来求见,倒是让徐鹏举有点诧异。
“他来做什么?”
“说是有一单大生意来求见。”
“大生意?能多大?”徐鹏举皱眉,不过想想朱厚照今天午朝时给他们的警告。
一看自家在江南的生意被皇帝盯上了,今上又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倒不如与刘瑜商量一二。
他的背后,可是两浙海商的推动,这几年浙东人一直推动刘伯温复爵的事情。
正德八年的时候,朱厚照已经给加刘伯温加太师了。
就差一步,就能将担任处州卫都指挥使的刘瑜重新推回世袭罔替的爵位上。
历史上他们也做到了。
刘瑜成为了新一任诚意伯,愣是在除爵将近百年之久光复,一直传承到明末。
但这也建立在大明对东南失去了半数以上控制,嘉靖不得不跟东南妥协,光复了一批太祖、太宗朝除爵的勋贵,来换取居于东南的勋贵家族支持。
这一次刘瑜来找,徐鹏举召见,两人会面。
“不知道刘老弟这是来做什么?”徐鹏举装作不明所以。
刘瑜干笑,哪怕他年纪都快大徐鹏举两轮,但对于徐鹏举称呼他为老弟,也不敢反驳:“国公,这不是说了嘛,我是来给您送一单大生意的。是这样的,最近朝廷不是在搞什么期货吗?这粮价水涨船高,不知道国公有没有意思?”
“这事啊。”徐鹏举捋了捋唇边两撇胡子,“浙东的粮价能比江苏的高?”
“哎哟,那可不是嘛!浙东现在一石的期货,都涨到了六两银子了。”
“六两!!!”徐鹏举直接惊了。
苏州现在也才堪堪四两出头,应天更是只有四两,你们浙东能这么高?
“与您说,是这样的……”刘瑜小心解释起来。
原来浙东商人手中有大船,他们能从吕宋、南洋运来米粮,一石米的价格更是只要五分银子。
所以他们想要从吕宋转运来一批,到时候镇国府来收购的时候,每亩地多安排一石米,那这样纯利到手不就有六十倍利了吗?
百分之六千!没人能拒绝!
因此浙东商人联手炒高了粮价,妄想以此来逼迫朱厚照捏着鼻子认账。
另外为了保证利益不受损,他们就得运来粮食做兜底,反正他们自认为坐庄,吕宋一石才五分银,只要能卖到三两也是血赚。
但需要销售点,比如魏国公作保之下的整个江南市场。
只是这件事很难处理,尤其是朱厚照的船在海外盘亘,所以浙东商人想要在南京找个保护伞。
这不就找到了魏国公。
正好刘瑜打算进京造势,给自己看看能不能重新续上诚意伯爵位,顺道就帮着浙东商人找徐鹏举了。
“这件事,不好办啊!尤其是前几日,陛下才重申,海禁乃是国策,你们这么明目张胆的从吕宋运来米粮,实在是不妥。”
徐鹏举才不上当,他虽然想赚钱,但有些钱不能碰,他是明白的。
“国公,此事若成,您也能有四成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