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历史上的景泰帝不同,朱钰思想来自于现代,儒家的思想、嫡系永远比庶出大的思想等等,他都没有。
真可谓百无禁忌,全靠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办事,能轻易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会受到太多的束缚。
回想历史上景泰帝的下场,朱祁镇又是个怎样的人渣,朱钰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其杀死,绝不能任由其回归。
如今机会摆在眼前,即便有一定风险又如何呢?
畏手畏脚,只会害人害己。
景泰帝没能狠下心来杀掉朱祁镇,最后的下场是全家死绝,自己更是莫名其妙的在当打之年,骤然病死在床上。
朱钰绝不会重蹈覆辙,犯下与历史上的景泰帝一样的错误。
时间来到次日,卢忠于清晨时,召集锦衣卫大军,中午时分出到城外,全程走的偏门,骑兵用布包裹着马蹄,尽可能降低动静。
加上有城外防御措施的遮掩,应当不会被敌军发现不妥。
另一边,太阳还没升起之时,另外八门的守军陆续抽调出人手,前来德胜门聚集。
等到太阳升起,已经聚集了两千人。
直到锦衣卫集体出城时,德胜门外聚集的大军,数量超过一万五千人,这个数字还在逐渐上升。
里面只有不到一半,是将会参与夜袭的精锐。
更多士兵被调遣过来,是为了镇守德胜门外防御阵线,有必要时,也会接应撤离队伍。
朱钰带着兴安,身边跟着十几个负责保护他的锦衣卫,来到德胜门附近,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繁荣的景象。
排成一字长队,一眼望不到边的马队陆续出城,每人都穿着棉甲,其中锦衣卫百户千户,更有专门为其定制的盔甲。
威风凛凛,霸气四射,气势十足。
到底这些人能不能打不知道,反正就这种架势看起来是相当吓唬人,朱钰心里对他们的期待多少是提升了点。
没和这些锦衣卫缇骑抢路走,朱钰一路登上城墙,俯瞰下方聚集的军队,内心颇为满意。
这次惨烈的攻城之战,大明差点就被人打到城门底下,损失无比惨重,有两万以上的将士死在了这次战争之中。
与之对应的,能活下来的士兵都成了精锐老兵,哪怕是靠苟活下来的,都能称得上一句老兵油子。
至少比起新兵蛋子,要好听一些。
“这些人都将是未来朕的根基所在。”
有军权才有皇权,没有军队撑腰的皇帝,命令都出不了皇城。
朱钰看着逐渐聚集的庞大军队,双眼发亮,有了他们,自己才有大展身手的空间,不至于战争一结束,立即变成满朝文武的傀儡。
九门驻军还在继续集结,足足一万两千名锦衣卫缇骑,却已在城外列阵待战。
锦衣卫的实力,令人意外的强大,不过仔细想想就理解了。
大明如此强大,能为皇帝监控整个大明皇朝的大型监察组织,怎么可能会弱到哪里去?
有个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才正常,不然一两万个人散出去,到了地方,一个县城就分配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像话吗?
指不定到时候被路上的山贼土匪一包围,就被人给打没了,丢不丢人啊?
至于锦衣卫为何会有这么多骑兵,其实也好解释。
一个是大明确实强大,国土广阔,资源丰富,坐拥最富饶的中原,有充分的能力供养起几万马军。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锦衣卫的特殊性,他们不是驻守地方的驻军,而是常年小股部队行动的大型情报、暗杀组织。
为了满足皇帝的需求,锦衣卫必须得有大量骑兵才行。
否则若是坐马车坐牛车,甚至干脆坐只驴出行,丢不丢脸这个问题暂且按下不表,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等到锦衣卫赶到目标地点,黄花菜都已经凉了,还能查出个什么鬼来?
唯有骑马并且还是战马,才能满足锦衣卫的需求。
如此长久下来,数量一点点的累积起来,锦衣卫缇骑自然就有了相当规模。
“实际上,这一万两千名缇骑,并不是锦衣卫所有骑兵,还有大约一万八千名左右锦衣卫缇骑散布在外。”
“他们主要负责刺探情报、暗杀、传递信息,是锦衣卫监听天下的基石所在。没有他们,锦衣卫就等于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根本无法满足陛下的需求。”
卢忠自豪的抬起头来,第一次向身边的皇帝详细介绍锦衣卫的实力。
能在这种规模的组织里,一步一步从底层做起,走到如今领头人的地位,他确实有自豪的资本。
朱钰听得两眼发亮,自己的实力,比自己原本想象的,还要更加强大。
但这也意味着,自己的敌人远比自己想的要更凶狠,更难以对付。
否则历史上的景泰帝,为何会全家死绝连带着自己也死?
难道他真的就如此之懦弱,眼看着别人都已经把刀子架在自己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