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威胁到了现有的既得利益者。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于谦自然相当招人恨,一旦有人组织串联,当然是立即就被大规模攻击。
想明白这点后,朱钰重新拿起奏疏,发现果然如此。
大多数人的奏疏,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开头点名自己是要骂于谦,然后随便找了个罪名叩到于谦的脑袋上,接着就是一番春秋笔法,论证自己的控告。
然后在结尾处,盖上一处印章,用于证明这篇文章的出处来自于某个大臣。
朱钰嘴角一抽,怎么感觉这些文章都是一个人写出来的?风格、调性、文章的结构,都极为相似。
把这些重复的文章放到一边,朱钰终于抓住了重点,那些很不同的文章。
总共有七份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攻击于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暗示“于谦权倾朝野,有失控的风险,自己愿意帮助皇帝将其清理掉。”
另一类则是暗示“于谦威望盛大,士兵知于大人、于元帅,不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