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收益计算,经贸国营(1 / 2)

细盐和高度酒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苏豪的名字会很快在大汉乃至周边国家响彻,这是蒸馏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目前,东莱军治下大多靠海,海盐的来源有充分的保障。

所谓的海盐就是利用海水制盐。将海水引于盐田,然后在太阳的照射之下晒,蒸发水分,留下粗盐。

并州和青州的矿多,源源不断的开采下,几年内,苏豪不缺盐卖。

酒也是一样,现在的酿酒技术已经成熟,提纯完毕后,就可以直接售卖。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损耗!

粗盐经过过滤、筛选、蒸馏后,原本一石的盐只能提纯百分之六十左右,损耗达到四成。

高度酒相对好一些,损耗只有两成。

在并州首府晋阳城建设会所分号时,苏豪的钱财不够,于是他从各地官府借出来一些才勉强支楞起来。

科技坊肯定是要扩大的,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还不宜扩张。

考虑到实际情况后,苏豪命科技坊先行提纯五十石粗盐。

按照四成的损耗,最终能提出三十石的细盐。

每石粗盐的成本价是5吊钱左右。那这三十石细盐加上损耗就是二百五十吊钱的成本。人力成本都是苦力,考虑供给他们的粮草就行。

三十石细盐,十天就能弄好。

折合下来,每石细盐的成本最大是十吊钱。一石在东汉是120斤,就是现在的60斤。

按照东汉的算法,每汉斤(250克)盐的成本是84钱。

...

...

按照专家的建议,每人每天吃盐4到6克为宜。

考虑到盐的成分,还有百姓对盐的依赖程度,每天最多摄入十克。

一汉斤是250克,买一次能吃一个月。他一年消耗的盐就是12汉斤。

要让并州繁荣,定价就不能太高。

按照苏豪十成取一的政策,每人有十亩田,每人每年是30石的收成,百姓自己得27石。

留足自己每年的消耗12石,其余15石苏豪按照每石1吊半收购,那这个人每年剩余22吊钱。每年拿出2到3吊钱买细盐他肯定会干!

这样算下来,每12汉斤的细盐售价就不能超过三吊钱,每一汉斤的售价不能超过250钱。

综合以上,售价定在每汉斤200钱比较人性化,百姓能接受。

同样,粗盐带来的疾病也会少很多。

干!

“传命经贸局林、狄二位官员,速来晋阳城!”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卖东西,还得是这两老头。

一汉斤的细盐卖200钱,成本84钱,除过店铺人工的费用外,利润能达到一半。

一石是120汉斤,三十石细盐就是360吊的利润。

等蒸馏真正扩大后,再取消、限制粗盐的销售,苏豪就真的是日进斗金了。

治下1200万人,每人每月买盐挣100钱,那一个月苏豪卖盐就能挣120万吊。

“怪不得大多数朝代会将盐铁变成官营,这玩意确实捞金快!”

...

...

高度酒提纯方便简单。

每汉斤的低度酒成本大概是200钱,按照两成的损耗,每汉斤的高度酒就是240钱的成本,加上各种费用最多400钱。

酒虽然销量也高,但他不算生活必需品。

一个人如果之前能喝三汉斤低度酒的量,那高度酒最多喝1.5汉斤就可以了。

基于此,每汉斤的酒定价为一吊,利润为600钱。

如果每月销售十万斤,那就是六万吊的利润。如果再提纯,度数更高,利润就会变的更加庞大...

等摊子全部铺开,大批量开始销售,加上会所、猪肉、纸张、书籍等,苏豪每月收获的纯利润最少会有800万吊,一年就是9千6百万吊。

东莱军58万人,每年的军饷是3千万吊左右。算下来苏豪还能剩不到7千万吊。

以这些产业供养大军绰绰有余。

...

...

几天后,林、狄二人到了。

苏豪让他们尝了尝提纯的细盐和高度酒后,他们立马嗅到了商机。

可这次,苏豪不想让其他世家参与。

“叫你们二人前来,是有要事商议。”

二人闻言,立马紧张兮兮的看着苏豪。

根据他们的经验,每次说这个话都是要钱。

“我准备将所有的商品并入经贸局,有你二人安排,在各县统一销售。”

“今后,只要东莱军统治一县,你们就将商铺开到每一县,不管是盐、酒、肉、纸都是一样。”

“各县委派两到三个负责人,都为经贸局从事,由督邮和督察处监管,俸禄由经贸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