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派系(1 / 2)

长孙无忌道:“臣有本奏,前线吃紧浪费财力物力,请陛下圣裁。”

文武大臣都不说话。

李承乾皱眉,这是什么情况?

前线吃紧?打仗哪有不吃紧的,长孙无忌什么意思。

“各位爱卿说说吧。”

李世民道。

“不如屯田夏州,一来可以缓解运粮压力,二来防止前线士兵过于疲惫。”

李承乾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没去过战场不知道,去过以后对这里面的事了解的清清楚楚。

运粮压力?

说白了就是文臣们捞不到油水,各地官员不愿意干。

李靖挂帅他们还不敢耽误,这就是导致前线吃紧,后面紧忙。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没有让李世民失望。

“儿臣以为前线吃紧纯属无稽之谈,大唐不缺粮,缺的是上下一心。”

看了一眼长孙无忌继续道:“河内官员不务正业,如此简单的运输都做不好,足以见他们没用,儿臣请父皇下旨查办。”

大臣们窃窃私语。

孔颖达道:“臣附议。”

李泰等人齐声附议李承乾。

长孙无忌面色难看,他的目的是为了让李靖撤军,河内的官员不能动,很多都是他派系的。

“陛下,打仗运送军粮不是朝夕,常年累月的运送军粮这可是很大的负担。”

李承乾道:“放屁,前线战士毫无怨言,后方倒是嫌累赘,开疆扩土是历代王朝的责任,我大唐有今日国力当然要对外扩张,后方这点事都做不好还有什么用,无能就是无能。”

李泰等人还是集体附议。

长孙无忌那方大臣开始反对。

朝堂再次陷入争吵。

李治道:“父皇,此次对突厥用兵有些操之过急,何不休养几年再对西突厥动手。”

李承乾知道怎么回事了。

孔颖达是李泰那一伙的,长孙无忌是李治那一伙的。

看样子两大集团不分上下。

李承乾开口打破了平衡,他向着哪方那方就会有优势。

想到此处李承乾心中冷笑。

老猫不在家,耗子敢上房。

开口道。

“父皇,幽州已经稳定,儿臣请旨调回东宫官员。”

这次大臣们集体反对,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东宫官员回来有些人就要被拿下。

孔颖达道:“幽州需要防备高举丽,大臣们回来怕当地民心不稳。”

李世民道:“太子回长安,东宫官员理应回长安,准奏。”

大臣们对视一眼,看出对方眼中不安,李承乾自己回来那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东宫官员回来那就是如虎添翼。

他们可不是吃素的,这些年在幽州都是位极人臣,对政斗都得到历练,让他们回来绝对不行。

长孙无忌道:“请陛下三思,现在边关战事不断,朝内可不能不稳啊。”

李世民皱眉,确实东宫官员回来朝堂一定陷入争斗。

官位就那么多,有人进来就要有人出去。

见李世民犹豫,李承乾开口道。

“儿臣请旨发展长安经济,东宫官员回不回来无所谓,发展长安才是重中之重。”

对此李世民力排众议。

谁说啥也不好使,发展长安是必须的。

发展长安要有人,人只能从幽州调配,那时候李承乾想让谁回来谁就可以回来,大臣们也无话可以。

想到此处李承乾笑了。

看了一脸淡然的李泰一眼,看了低眉顺眼的李治一眼。

你们两个好本事,三年时间都有了自己的集团。

李世民又宣布崇文馆的事。

李泰与李治负责,李承乾负责监督。

孔颖达一万个不愿意。

一个人管理那是皇家跪舔文人。

三个人一起那就不一定怎么回事。

李承乾对文人可没什么好感。

有些人就是现代的砖家。

把那些瞎比比的砖家抓出来二杀一,天下太平。

退朝以后,李承乾一言不发回到东宫。

找出西红柿的种子开始种。

口中念叨着。

“长安需要点红色,三年不在有人不怕孤了,呵呵。”

种完,李承乾带着燕云十八骑来到崇文馆。

正准备进去,被一群书生们挡住。

书生们也不说话,一个个弓着身子问东问西,就是不让李承乾进去。

李承乾失去耐心。

对着燕云士兵骑挥手。

燕云十八骑,直接拔出弯刀,砍死几个人以后安静了。

李承乾道:“不要跟孤说废话,你们还不配阻拦孤的脚步。”

背着手走进崇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