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宴过后,刘大山派车将秦霄和沈括送回了状元巷的秦府。
秦府是一个四进的大四合院。秦霄的父母住在正院即第三进院的主屋。秦霄住在第二进院子即中院的主屋。
古代以东为贵,所以秦霄给沈括安排的是中院的东厢房,一溜正好四间。
秦霄还给沈括安排了一个识字的小厮,既可当书童,又能帮着做一些杂活。
秦霄的安排让沈括甚是满意,于是就安心地在秦府住了下来。
沈括在来开封之前,已经完成东海县代理县令的任期。所以他此时的身份,属于朝廷的候补官员。
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凭借自己在水利方面的特长,在开封府谋取一个相应的职位,然后治理水患,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秦霄虽然很想将沈括揽为己用,但他深知这在当前的社会体系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让后世的一名县处级的干部到一家刚成立的公司去任职一样,有着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以对于秦霄来说,能把沈括请到开封,然后与之结交,甚至能够请他住到自己家里,这就算成功了。
秦霄的高明之处,是他还给沈括准备了一间实验室。这不仅能够更加稳定的把沈括留在秦府,而且以后自己有什么技术方面的公关课题,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邀请沈括来参与了。
至于沈括想到开封府任职一事,秦霄知道凭借沈括的实力,再加上自己与王安石和包拯相识的关系,应该不是难事。
当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协助沈括完成对开封城内及周边水系的勘测,然后由沈括设计一个初步的治水方略。
待到有了这个方略,再将沈括引荐给包大人,到时候有情有理有据,而包大人也正是用人之际,事情基本上就成了。
除了先前配给沈括的那名小厮,秦霄又从周万里的安保部抽调了两名熟悉开封城的精干之人,这样沈括的团队就形成了。
为了提高效率,秦霄又安排刘大山给挑拨了四匹快马,供沈括团队使用。沈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秦霄按照后世商业的项目管理办法,纳入了他的管理体系。当然这种被动管理是令人愉快和舒服的。
沈括不愧是一个科技天才,加上他曾经在江浙水乡指挥过大型的水利建设,所以没过几天,一套翔实的治水方略就呈现在了秦霄的面前。
秦霄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对一个方略的好坏还是很能够分辨出来的。但见这套方略仅是大大小小的图纸就画了几十张,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数字的文字说明。治水的方略也有十几页,详细地分析了开分水患的成因、灾害影响以及上中下三种治水方略。
秦霄看完,不禁拍手称好。
“太好了,沈大人果然是治水行家。有您出面,实乃社稷之福,苍生之幸啊!”
为了确保此事可以办成,秦霄决定先把此事禀报给王安石。一是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体现自己对他的尊重。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能得王大人的认可和帮助,这件事也就十拿九稳了。
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秦霄还不知道,正是这次见面,揭开了王安石与沈括二人数十年的师生情缘。
而且在若干年后,沈括也将和秦霄一样,成为王安石变法最忠实的拥护者和最坚实得力的左膀右臂。
当日,王安石接过沈括呈上的方略以及图纸细细翻阅。秦霄察言观色,发现王安石脸上先是有一丝诧异,然后逐渐面露喜色。
秦霄不禁长出一口气,看来王大人对这个方略是认可的。
果然,王安石看完之后,先是仔细端详着面前的沈括。然后开口问道:“这个方略写得很好,不知沈大人祖籍何处,是何出身?”
沈括躬身施礼回话:“下官乃杭州钱塘人士。致和元年以父荫在海州沭阳县任职主簿,曾治理沭水,是以对水利疏浚有些浅陋之见。”
“难怪如此才华横溢,原来是钱塘沈家的子侄。不知令尊是哪位大人?”
“家父沈周,乃是大中祥符八年的进士,一生辗转各地为官,已于皇祐三年不幸辞世!”
“本官与令尊曾有过一面之缘,令尊在任时,廉洁自律,颇有惠政,实乃我辈之楷模啊!”王安石感慨道。
“家父在世时,也时常这样教诲我们。”提起父亲,沈括双眼不禁有些潮湿。
“钱塘沈家乃书香门第,多有才俊。我记得令伯父好像也是进士出身。”
“是的,伯父是咸平三年的进士。”
“贤侄仪表堂堂,才华满腹,何不坚持科考?到时候一门三进士,未尝不是一段佳话。”
“这也是家父的愿望。在下在公事之余,一直也在苦读备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不负家父的嘱托。”
“此心可昭昭,日月可鉴。贤侄既有此心,日后但有学问之事,尽可过来探讨。若能有所助益,也算对令尊有一个交待。”
王安石表露心意,愿意对沈括的学问指点一二。这是有意将沈括纳入自己的门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