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燕关被攻破的消息传入燕都之时。
一时间燕都百姓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已经在燕国生根发芽的权贵们更是害怕。
现在燕都街上都在传,玄离正在向燕都袭来,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满脸忧愁。
燕国国君对百姓的压榨实在是太狠了,以至于很多人对燕关覆灭都是暗暗自喜。
不过有人欢喜自然有人忧愁。
燕国国宫,燕銮殿上。
自从得知燕军十三万大军兵败后,燕国国君脾气就十分暴躁,他自己也是明白,单凭燕关的守军难以守下燕关。
所以他已经是不抱任何希望了,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苍国方面。
从十三万燕军溃败,败到燕关内,现在玄离乘胜追击,燕虞府更是一溃千里,随时都会被玄离攻占。
接二连三的战败消息传来,就算是燕国国君有着再好的心态,估计都该被气的说不上话来了。
眼下,燕关沦陷,燕国也无可调之兵,抽出各地守兵去防守玄离大军,又怕起义军趁虚而入。
听闻有四股起义军,已经被一家起义军收服了,那股起义军有武道高手坐镇,燕国国君曾派供奉去暗杀,却被起义军内的武道高手杀害。
如今那股起义军已经有四万兵力,其经历了燕军多次围剿,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争高达上百场,已经不是一开始的乌合之众。
而现在玄离大军随时可以直逼燕都,那股起义军已经占领了三郡之地,也距离燕都很近。
现在有不少朝臣都向着燕君建议往南境迁都,可最后却都被燕君给一口回绝。
按照他的原话来讲就是。
祖宗基业,立国之本,怎可轻易丢弃之?
如果不是因为他这十年来骄纵专权,好大喜功,并且暴躁易怒,给诸多臣子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恐怕下面的众人,还真的就信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听着固然是让人心中肃然起敬。
但那也得有个前提。
如果你当真是文治武功不逊,只是因时运不济而遭到地方造反的话,那么满朝上下就算是忠义殉国,恐怕也无话可说。
而且,许多臣子都知道,他可不是这个性格,现在只是想稳住朝堂,也寄托希望于苍国大军,如果真正大军压境,恐怕到时候他是跑的最快的。
可现在你自己不想跑,想留着死磕,可有没有为他们这些朝堂底下的臣子着想啊!
怀揣着这种想法的官吏,可不在少数。
所以有不少年纪到了的老油条,接二连三都在朝堂上表达了自己体力不支,想要告老还乡的想法。
人越到老越怕死,他们可不是傻子。
本来就没几年可活的了,不早做打算,回家颐养天年,难不成留在这朝上殉难不成?
若是这国君当真值得也就罢了。
可一切缘由一切动荡,都是他一手造成的,结果最后烂摊子还收拾不了,也不选择迁都避祸,就想在这死磕。
到了这种地步,除非是真正忠于燕国的臣子,不然谁心里能舒服。
因此眼下的朝堂,有半数左右的人,要么是不想与玄离和起义军有瓜葛,径直辞官离去,无事一身轻。
要么就是暗地里和起义军暗通款曲,更有甚者连燕国的各地军事驻扎,都给泄露了出去,只盼着起义军能够快点打上这国城,改朝换代。
在他们心里那些起义军在怎么样都是燕国人,可玄离大军可不是燕国人,所以大多人都希望起义军先进国都。
由此可见,不仅是民心已经彻底背离了燕国,就连这些朝堂之上食君俸禄的官员们,心中的那杆天秤也已经渐渐偏了。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在起义军而不在燕国,如此看来这燕国亡的不冤啊!
现如今燕君在朝堂之上,看着众臣,脸上没了以往的光彩,满脸忧愁。
玄离发兵二十万,对我燕国展开全面入侵。
我国也没有坐以待毙,由魏将军组织了十三万我燕军主力,与玄离大军在燕关前交战!
然,此战结局诸位也都已知晓。
我朝非但没有灭掉玄离大军,反而被对方连破,之后联合野火城守军再次将我军与燕关击破!
因为主要战力都已被玄离大军击溃,我国燕虞府难以组织起有效反抗。
目前魏将军打算东拼西凑想凑出六万大军,对玄离大军展开攻坚战,相支撑到苍国发兵。
如果此战之败,会使我国丧失最后的抵抗希望。
而今,必须即刻想出法子应对。
若不然,我燕国眼看着灭国在即啊!”
大殿之中,十余位燕国的重臣不安耸立,上百名燕国臣子,神情沉重。
尤其在听完燕国国君燕九分析后,更是脸色发白、心头绝望。
遥想一个月前,同样是在这里,他们兴致高昂、踌躇满志的确定了与苍国一同的入侵玄离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