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安开车,拉着许成厚还有许海波、许海涛、许海源、许瑾萍几个人。
跟赵建设、黄胜利他们一起,去了开峰岔道那边的场子。
所谓的开峰岔道,就是从松江河往泉阳走的半路上,向东岔出去的一条路。
这条路属于林业局的运柴道,这条路往里走还会分开岔路。
里面有开峰林场、西林河苗圃、曙光林场、前川林场、胜利林场,以及东岗镇下属的大碱场村。
许家的参地,就在刚已过岔道十来里地的道北,往里走没多远,以前这块儿是几个沟塘子。
前年许世彦批参土买下来这一片,面积不大,三千来丈。
当初各家留了五十丈,其余的都卖了出去。
参地面积小,许世彦也没费那些心思,正好有人说是要包了看参,就直接包给人家了。
这边,许成厚倒是来过,之前下雪那回,他上山干活来着。
到这边,轻车熟路进了场子,领着孩子直奔自家参地。
“这样,老二,你领着小涛,你俩去掐你家那十来丈。
小波跟源源一组,我跟萍萍一起,我们掐这头的。
咱赶紧干活,这点儿玩意儿不用一天就完事儿了。”
一到自家参地的池串头上,许成厚赶紧安排活。
“成,那就照着爹吩咐的干活。
那个,爹,伱别着急啊,慢慢干,我跟小涛俩人挺快就能掐完参籽,到时候过来替你。”
许世安点点头,又嘱咐了一下老爷子。
掐参籽,一般都是两人一组,面对面跪在池帮子上头。
伸手将红透参果下面的嫩茎秆掐断,然后将参果放到筐里就行。
有的人参长得矮一些,还得用手拨开参叶子,别漏下了。
这个活说起来呢,倒是不算累,主要也是得弓着身体在参棚下干活,累腰。
小孩子还能好点儿,个头矮,身形小又灵巧。
像许成厚这个岁数了,再来干这活,属实不容易。
所以许世安才会特地嘱咐了老爹一声,就怕老爹逞强,再累着。
“行了,赶紧干活吧。
源源、萍萍,你俩人小手没有劲儿,掐不动的话,就用剪子啊。
早晨出门的时候,你奶不是特意给你俩带了剪子么?”
对于大人来说,直接上手掐最快。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人小没力气,小手又嫩,这要是上手掐,就算能掐断,估计没掐几朵,就该累的手指头疼了。
所以早晨出来的时候,周桂兰特地给俩孩子带了剪子,让他们用剪子往下剪。
费点儿劲就费劲吧,总比孩子手疼强。
“哎,知道了,爷爷。”
俩孩子脆声答应了,然后就拎着筐拿着剪子,从池串一头开始,跪在池帮子上干活。
参棚下,是一尺多高的参苗,青紫色的主茎上头,轮生五片掌状复叶,在往上,就是一朵红艳艳的人参果。
许家这棒槌侍弄的很精心,栽参时候用的底肥,今年春天追了豆饼水,夏天还喷施了叶面肥。
所以这参叶子长的特别好,绿的发黑那种。
参籽的朵儿也大,都跟许瑾萍那拳头差不多。
一朵朵红艳艳的参果,饱满圆润泛着光泽,看起来就格外稀罕人。
许海源和许瑾萍都拿着剪刀,小心翼翼的将参果一朵一朵剪下来,放到筐里。
等着筐装满了,就拎着去池串头上,倒在编织袋里头。
池面子宽,一个人不能全都够着,所以就得俩人一组面对面干活。
许瑾萍人小胳膊短,肯定够不到中间,许成厚就往里伸伸手。
祖孙俩配合的还不错,虽然干活比不上许世安他们快,反正过一会儿,也能拎一筐参果倒在编织袋里。
累了,就歇会儿,然后接着再干。
到中午的时候,许成厚跟许瑾萍这一串二十来丈,也干了大半儿。
天气热,中午大家也没去看参小房,就在地头上,拿出来带的干粮和水,随便儿啃一口。
黄树庆、冯斌、孙宇这几个,也都上山来了,大家伙儿凑一起,互相换着饭菜吃。
对于黄树庆等这种不太爱学习的孩子来说,上山干活,比在家看书有意思多了。
许世安和小儿子一上午就把自家的参籽都掐完了,下午帮着许成厚他们,所以没到三点,活就干完了。
于是开着车拉着人和参籽,直接下山,把许成厚祖孙三个送回家,再开车回养殖场。
许成厚爷孙三个回到家,时间还早,于是赶紧把参果从编织袋里倒出来,把一粒一粒红色参果从花托上撸下来。
红透的一碰就掉,很容易,偶尔有朵半青不熟的,就一粒一粒摘下来,其实这种多数都是瘪子。
撸下来一粒一粒红色的肾形小果,还需要将外面薄薄的果皮搓碎了,用水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