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从之前的无规律变速变成了快速行驶,这时候虽然还没有关于汽车限速的交通法规出现,但是基于路面情况以及马路的混乱,一般情况下想开快车也快不起来。
现在这个时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根本不分道,人也没有这个躲避意识。在这个时候,拉人力车的挡在汽车前面,不会被认为有什么错误,毕竟大家都还没有什么交通法规的概念。
总之民国时代的特点就是如此,混乱无序且没有章法,很少有人懂得守规矩的重要性。往往进入到最为愚蠢的比大小环节,谁的势力大靠山硬,谁就有道理。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很多技术的用途都会被严重压缩,比如说驾驶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是以这年月的司机,大多数就是会基本的驾驶就行,再就是懂得修车,小毛病自己会解决,就完全可以胜任。
像王鹏飞带的这个司机,在这时候绝对属于稀缺人才。刚才那种频繁变速游刃有余,这时候能够快速行驶,把车开得又快又稳还不发生碰撞,这简直就是专家级别。除开立场不论,就只说技术手段,张晓珂倒是从心里佩服。
不过单纯靠这种技术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帮特务驾驶水平不高,可是盯梢还是能做到。再说两边本来就是一伙的,以这个司机的能力,也完全可以做到让车开的很快,却又不至于让同伙跟丢。能帮助大家脱困的,还得是计划。
原本司机自己就认识路,所以这一路上怎么走,去哪里都是司机做主。反正最后目标到了就行,其他的别人不干涉。可是这时候,徐辉英已经开始担当向导,由他指挥司机怎么走。
他选择的道路就和正常汽车行驶不同,并不走马路,而是让车子钻胡同。民国时代的南京即便是六朝古都前清两江总督驻节所在,但也还是个“旧”的城市。没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城市,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老、破、小”。
这里说得老,不是说非得用钢筋混凝土,而是说它的规划是老的。还是基于古代的生产力以及市民生活而做出的规划,和现代人生活根本不兼容。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崇古或者讲究所谓“原汁原味古代生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地方。他们幻想中的美好古代,实际根本不存在,之所以觉得美好,是因为里面有大量现代的元素。
比如说道路,古代最多就是轿子,所以规划街巷的时候就不会考虑汽车通行。加上南京作为大型城市人口众多,古代管理能力又那么回事,不能让城市太扩大,所以就得缩小胡同之间的距离,保证在既定空间内塞下尽可能多的人口。
随着清朝到民国人口增长,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除了官方修建的房屋之外,更多了许多老百姓自发建筑的私搭乱盖。不过这时候的自建房属于生存需要,倒也没必要指责。只不过政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缺乏起码的管理,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也正因为这一点,南京城有很多人为形成的贫民区,这种地方道路狭窄,两三个人并行都困难,车子自然就很难开进去。正常情况下,司机肯定是选择绕路,谁也不会故意往这种地方开考察自己驾驶技术。
日子一长,很多司机虽然是本地人,但对于这种地方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此刻徐辉英指挥的,就是这么一条路。汽车拐入小胡同,随后从一条胡同拐入另一条更加狭窄的胡同。
胡同的宽度和车宽基本一致,如果司机稍微有一点失误,汽车就可能卡在中间动弹不得。这时候就看出这名司机的了得,喊了一声:“坐稳了”。随后方向盘一掰,车子速度不减,直接拐进胡同里。
张晓珂、王鹏飞、徐辉英的身子都因为惯性作用而略略倾斜了一下,张晓珂甚至感觉到两侧那青灰色墙壁就要撞破玻璃朝自己砸过来。就连呼吸,都因此为之一滞。
可是他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车子稳稳的从胡同中穿过,两侧的后视镜几乎是贴在墙壁上,就这么穿胡同而过。
在他们身后,特务的小汽车也开了过来,随后就发出一阵令人牙酸的刹车声。天知道踩刹车的特务用了多大力气,终于在车头即将撞到墙壁上的刹那,汽车停止了滑行,狼狈不堪地停在胡同入口附近。
看着冲出胡同的汽车,追踪的特务疑惑地对视,司机小声嘟囔着:“这跟说好的不一样,差点要了老子的命!”
另一个特务说道:“八成出事了!跟上去,千万别丢了!”
说话的特务边说边开始指路,直接顺着胡同追肯定没了指望,就只能绕路赶过去堵截。幸亏南京城汽车不多,王鹏飞这种又是高级轿车,就更为罕见。有这么个大家伙,就像是指路灯,哪怕是摘了牌照都跑不了,因此他们倒是也不着急,绕过这条路往前面去堵。
徐辉英要的,就是他们绕路。如果特务始终跟在后面,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在特务掌握之中,必须让他们暂时和自己脱钩,才能实行下一步计划。就在汽车钻入下面一条小胡同时,徐辉英朝王鹏飞说道:“鹏飞兄准备好!”
王鹏飞看看车窗外近在咫尺的墙壁,多少有点犹豫:“距离太近车速也有点快,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