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这是祥瑞啊!(1 / 2)

礼部。

在由锦衣卫将试卷密封送到礼部后,又叫人来誊写一遍试卷,这才能开始正式的审卷。

审考官们开始仔细的查看卷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科举是天下读书人的大事,这些礼部官员当年也是一步步的考上来的。

因此自然是感同身受,自身对这些学子的试卷也很是重视。

“这一篇写的不错啊!”

“好,算是写到了点子上,此人可列为优等。”

“这一篇写的不好,通篇废话,不知所云。”

“杨阁老出的这题是太难了一些,考生们写的不知所云,到也正常。”

“谁说不是呢,也不知这一届应天府的童考究竟是怎么回事。”

“诶!这个学子写的似乎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啊!李大人你来看看。”

有人从众多的试卷中看到了苏文塘的卷子,稍看了几眼后,便被震的不行,双眼闪烁,十分的拿捏不定。

读书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看见一篇能让他心神产生震动的文章。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方为这世间真正可行之法,格物真能致知?所谓世间之道,若非亲自去行,去做,真能有一法通万法之道?恍若如此,天下读书人便都是圣人,是道家真人,完美无瑕……”

文章开头便是直接否定了格物致知这四个大字。

让程朱一脉的学问瞬间变成了浆糊。

尤其是开篇的知行合一,笃行之远八个大字看的人是从头到脚都在打战。

从古至今都未曾有过如此震撼人心的八字真言!

审考官双手都在打抖,仿佛眼前出现了一道耀眼的神圣金光,直冲云霄,开了天门!

否定格物致知这并非什么大事。

心学一派不知多少人否定过格物致知,如陆九渊这种心学大儒便是不屑于格物致知这四个字。

但从没有谁能搬出另一套理论和说法,去彻底的颠覆格物致知。

这已经并非是学术之争,而是开创了另一个流派,或者说就是在心学基础上,开创出来的完善理论。

审考官有些看不太懂,但他大受震撼。

甚至都不敢去说这篇文章的好和坏。

因为他感觉自己这三十四年的学问有些白读了,没资格评价这文章。

那名叫做李大人的监考官皱着眉毛拿过苏文塘的试卷过来一看。

“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李大人不屑,随后便细细的看了起来。

一刻钟后,李大人的面色从不屑,再到惊讶,最后到达震撼。

面色经过两次大变后,李大人久久无言,震撼莫名。

“这文章是大儒写的吧!”

李大人同样感觉打开了一闪金光大门,无比震撼。

“文笔略显稚嫩,不太想是大儒写的,更何况大儒参加童考?”

两位监考官纷纷陷入了沉默,真不知如何评判这份考卷。

而两人想了片刻后,决定就这考卷交给主考官曾棨去评判。

由他来打分。

于是两人找到了正在假装喝茶的曾棨。

“大人,这考卷十分特别,还请您来裁定。”

曾棨淡淡放下茶杯,眼神瞥了眼考卷,心中想道:“终于来了!”

他等这份考卷已经很久了!

昨天他自己便已从那八个字中领悟出了一点东西。

很震撼!直窥大道!

曾棨经过一夜的思考,无比肯定那是一篇圣人文章!

一出世就能成就圣人真言,让天下读书人顶礼膜拜。

当然,也有可能成为妖言,让天下人理解不能。

“哦?你们都判别不了?”曾棨问道。

“正是!此文章简直……简直就如一条全新的大道一般,链接心学,承上启下,或有可能开启一个学派巅峰!”

“那我可得好好看看了。”

曾棨装作不在意,嗯的一声接过了文章,开始看了起来。

作为江西学子,他自然是接触过心学,也接触过理学的。

没办法,在大明,江西学子都是卷王,若是不把所有的儒家经典全部读完,拿什么去科举?

你卷不过人家,连童试也过不了。

而在曾棨心中,对比程朱理学,其实他更偏向于心学的。

这学问求诸于心,让人通透豁达,而非和程朱理学一般,若是不通悟,就将变成书呆子和伪君子。

而这文章很显然是心学文章。

曾棨认认真真的把文章看了三遍,整个人已经麻了。

这文章……是真的牛啊!

当代还有人敢说成圣吗,没有人敢!

不是因为读书人认为圣人十分特殊,而是这世上的学问,能提的都已经提的差不多了。

没人能再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