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苏文塘是什么牛马?(2 / 2)

才,别人立刻想到他礼部右侍郎的爹。

而是提到他爹,众人立刻想到他爹有他这么牛逼一儿子!

马良才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刹那之间有如神助!

“呵,苏文塘?今日过后又是什么牛马?”

这些天内,应天府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鬼消息,说那什么茶楼老板是未来新圣?

扯淡!

未来新圣注定是他马良才才对!

而苏文塘的小隔间内,苏文塘眼睛瞪大,到不是因为论格物致知这考题太难了些。

只是单纯因为这题撞到了阳明先生的枪口上了而已。

后世人知晓格物致知这四个字,至少有一大半是从阳明先生格竹的故事中来的。

传闻,王守仁在家为母守丧的时候,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他顿时眼前一亮,研究圣人的方式,这个方法似乎就是格物,如今看到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王阳明便很干脆的开始了尝试,试试看能不能“格”道理来。

于是便有了后世异常出名的“格竹”之事。

王阳明拉着自己的同学一同格竹。

两个盯着竹子从早看到晚,王阳明的同学只撑了三天便撑不住了,而王阳明一直坚持了七天七夜。

结果最终没得出什么道路,反而是大病了一场。

至此王阳明猛的明白过来,格物未必致知!

只是光盯着一样东西去看,去感悟,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场空,就如一直读书,只盯着书中的事物去看,什么也得不到。

唯有去做,去实践,去行动,去反思,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有什么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如果只是去看他,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这些。

但当那你在实践行动中,知晓了事物的本质,再去探究哲学层面的“理”,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由来,是阳明先生再格竹之后得到的感悟。

而这一道路,则是颠覆并改进了格物致知这一观点,甚至是使其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因此这一题,对得到了《传习录》精华的苏文塘而言,是真正的撞在了枪口上。

不写出点震撼世人的东西出来,都对不起出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