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军议风波(2 / 3)

挽唐 巴东五溪蛮 4193 字 2022-12-31

尔等身为宁海镇军将,如何能只替上官操心家事,却忘了爱惜麾下的袍泽?钱都虞侯替你们麾下士卒问了,尔等还欲刀剑相向,当真是目军法营规于无物了!”

“杨存珪!军议过后,自行去军法司领二十军棍,顾某亲自监督!”

“其余诸将,回头每人手抄《孙子兵法·火攻篇》十遍,交至军法司都虞侯杨箕处。”

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处罚意见后,顾柯再次环视了宁海镇众将一周,又问了一句:

“尔等可有异议?!”

“谨遵顾使君教诲,末将不敢再犯!”

这下宁海镇的军将们是对顾柯彻底服气了,纷纷觉得自己先前的恶意揣测太过草率,团练使还是比他们更顾全大局。

其实他们原本也像钱镠一样,担心顾柯会为了自家的私事罔顾宁海镇军将卒攻城的死伤,如今顾柯主动出言打消了他们的这层疑虑,他们自然也愿投桃报李了。

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谁也不想看到自家的上官是个因私废公,感情用事的主。

险些铸成大错的杨存珪更是耷拉着脑袋,不敢抬头去看钱镠,也不敢去看顾柯。

钱镠倒是坦坦荡荡,目不斜视。

他一心为公,行得端,走得正,并无半点私心在,哪怕受人怀疑也丝毫不放在心上,颇有大将之风。

徐逸则很是感慨地看了一眼自家外甥,心里觉得顾柯已经越来越表现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特质。

这块原本不露圭角的璞玉,终究还是在众多名家的雕琢下,逐渐显露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良才美质。

“可惜雯娘不能亲眼看到他今日的模样。”

徐逸想到顾柯早年过世的娘亲,和自家那些不可示之于人的隐秘往事,微不可察地叹息了一声。

这场不大不小,但对战前凝聚宁海镇军中共识极其重要的风波过去后,关于如何攻打上虞的军议才正式开始。

一开场,顾柯便敲定了此次攻城的方针:

“准备万全,规避伤亡,许慢不许快,切忌重蹈越州吴承勋之覆辙。

要知道我等当下只有一个任务——攻下上虞县城,扼守曹娥棣,其余的战场暂且与我宁海镇军无关,诸将不可越俎代庖!”

等到顾柯敲定了方针后,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刘苌才站出来说道:

“刘某有一计,可让贼军不敢从城中露头。”

“刘押牙请说!”

顾柯很是虚心地出言请教道。

“上虞城外地势东高西低,何不在东面设木楼,令弓弩手高据其上,居高临下压制城头贼军。”

刘苌根据测绘司先前收集的信报分析了一番,建议顾柯先设置箭楼,充分利用宁海镇军强弓硬弩的射程优势来辅助攻城。

顾柯点点头示意自己采纳刘苌的意见。

有了刘苌起头,宁海镇其余众将也纷纷各抒己见,从挖掘地道到打造云梯车几乎说了个遍,集思广益之下拟定出了一个攻城的大体方略,只待登陆后便可着手实施。

“哦对了,砲车无需我宁海镇军再自行打造,明州友军埇桥镇遏使刘巨容刘使君在先前打造好了二十余具砲车,从今日开始在东面城墙日夜不停攻打上虞,我宁海镇只需伺机而动。”

军议快到尾声时,顾柯拍了拍脑袋,提醒正在纸上落笔如飞,负责记录军议内容的杨箕道。

“为何先前不用?若早用砲车岂不是早就打破上虞县城了?”

杨箕闻言停下笔,疑惑地反问了一句。

“据说是望海镇遏使陈明达反对,怕伤了在城中被俘的中官观军容使王宗岳,刘巨容独木难支,拗不过他,又不愿麾下士卒死伤太重,便没有攻城。

如今有了我宁海镇军与他一同攻城,刘巨容便能甩开陈明达自行其是了。”

顾柯无奈地摊手苦笑了一声,他也没想到真正阻拦了明州援军十天的,并不是这股山越贼军防守有多顽强,而是这两股官兵各自主帅之间的内部矛盾。

如今宁海镇的到来打破了原本的僵局,上虞县城这场迟到了许久的攻城战总算可以开始了。

虽然顾柯确实很担心远在会稽的父亲和族人,但他更清楚自己现在不能意气用事,数百将卒,数千辅兵民夫的性命都会受到顾柯的决策影响。

倘若顾柯不能审慎地做出决断,即便他能靠个人以往的威望强压宁海镇为自己的私情效死一次,日后他也休想再像现在这般如臂指使这支他灌注了无数心血才得以成军的部队。

这样的例子,已经在大唐安史之乱后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上演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所谓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在节度使和麾下将卒,幕僚之间也同样如此,尽管顾柯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节度使这等封疆大吏的水平,但彼此道理都是相通的,他不能做第一个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