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步伐声。
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夜空中。
南宫信一那些能文能武的学生们亲自带兵上阵,学生们都是贵族子弟。
他们的私兵与族兵看到自家少爷都舍身忘死,他们更是英勇无畏。
很快便遏制住了申国军队的推进速度。
此时北门口的巷战中,曾国守军虽然数倍于已经进城的申国军队。
但是城门已经被打开,申国的后援队伍还是源源不断的涌入。
两边人数的消耗就算相等,到最后的胜利者还是申国。
身经百战的丹原这个时候发现,
虽然暂时遏制住了申国军队的推进速度,
但只是达成了两边将士阵亡速度的对等。
狭窄的城门挡住了城外几万申国军队进城的速度,
可是拥挤的巷战也让曾国城内的人数优势发挥不出来。
两边被迫都在进行着简单的添油战术。前面的阵亡了后面的补上。
这样的现状对于守城的人来说,心理负担是远远高于攻城的部队。
因为攻城部队的士兵,看到的是胜利的曙光。
是可以对曾都进行劫掠的兴奋与期待。
这个时代士兵破城以后,允许劫掠是对他们的奖赏。
但是此时守城的部队,只要没有逼迫进城的部队后撤。
时间越久他们就会越焦躁,心理负担会越来越大。
僵持久了,守城部队的人也就彻底绝望了。
丹原立刻意识到,必须马上夺回城门。
不然申国军队不停的涌入,那么现在遏制住申国军队城里的推进速度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丹原的脑子开始迅速思考起来。
既然城门不是那么好夺回的,那就只有切断申国的援军。
之前各个城头上是准备了大量的鱼油跟其他易燃物的。
只需要自己带着卫队夺下城头,洒下鱼油点燃。
这样就能有效阻断外面申国军队进入,
从而让北门的曾国守军的人数优势发挥出来。
丹原立刻开始带着自己的几百卫队,绕过进城部队的攻击方向。
开始从城墙中段上城墙,去夺取北门城头。
很快,丹原带着自己的卫队赶到靠近北门城头时。
发现城头上已经插上了申国的旗子。
但是申国的士兵并不多,他们拿下城门的第一时间竟然没有派重兵占住城头。
丹原猜想,应该是下面的巷战推进被遏制,城头的士兵被他们指挥官命令下去支援巷战去了。
也有可能狂妄的申国本就不会想到,城门被破的曾国还会有人反抗,更别说反击了。
因为申国世子姜羽在曾仕信里得知,曾国士气已经处于低落,有投降的不在少数。
这也误导了申国进城部队的攻击方向。
没有人会想到曾国会有部队直接反攻城门楼。
申国前线指挥官觉得,曾国军队反攻下城头也没有意义。
毕竟自己部队已经进城,就算被人拿下城头。
拿下城头的人也是坐以待毙。
申国的误判,也给了丹原可以拿回城头的希望。
丹原就是这样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北门城头。
丹原对着自己的卫队大吼道,
“将士们,用我们的鲜血去报答大王赐给我们的尊严。”
视死如归的卫队们像饿狼扑向北门城头。
申国的守军根本没有想到此刻会有人来从侧面抢城头。
一番激战过后,丹原的卫队迅速抢占了城头。
随即拔掉了申国的旗子。插上了他们卫队的旗子。
在城外指挥的申国世子姜羽,在高处看的也是惊讶。
没想到曾国竟然还有如此抵抗的决心。
因为曾国城门是被里面的人打开的,代表里面的贵族早已一盘散沙了啊。
而且最近给他写书信示好的人不在少数。
申国世子本以为拿下北门整个曾国的守军士气会瞬间瓦解。
看到城头被重新夺回的曾国军队士气大增。
相反,申国军队有点泄气。
城外申国军队再次鼓声大作,这是增兵进攻的信号。
申国士兵一听到这个鼓声,再次重拾斗志,进行了新一轮的推进。
丹原在城头上发现,巷战的申国士兵并没有推进。
但是城头下面的瓮城中已经挤满了申国大军。
因为前面南宫信一预备队的阻止,再加上申国外面鼓声的催促。
导致想进城的申国部队被卡在了瓮城。
紧接着丹原又察觉到,申国进城的部队开始分兵来夺城头。
丹原立刻分兵想压制住涌上城头的申国军队。
毕竟曾国土城墙上的位置也很狭窄,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