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京城各大茶馆的说书先生都在说一本大家从没听过的书。
‘啪’
“话说这仁成郡王到了唐州,第一件事就是让城内各商户上缴银两。据说当晚就获得各种首饰、古玩、田产地契折合白银约五百万两。”
下面一片哗然,立马就有人问了。
“你说的谁信啊?咱们又没在唐州,当然随你说了。”
上头说书的先生不慌不忙的喝口茶,慢慢道来。
“昨天有人看见仁成郡王的马车上装了好几口大箱子,难道这不是?”
的确,昨天萧广予的马车出城时,很多人都看见车上装了几口大箱子,很多人都能作证。而且,时间还恰好就是从唐州回京城的那天。
“不可能吧,五百万两至少要好几辆车才能拉完,怎么可能几口大箱子就能装完。”
说书先生依然不急,因为他们这种人最能胡咧咧。
“刚才我说过了,是折合白银五百万两。那几口箱子里装的可都是古玩字画和田产地契,你们说值不值五百万两。”
底下听书的人开始交头接耳,一阵骚动后,只见说书人再次说话。
“诸位,知道为什么这位仁成郡王敢这么大的胆子吗?”
下头的人皆摇头,说书人很满意。看来不用一连说几天了,今天就能搞定。
“因为他有恃无恐,各位你们想啊。从这位郡王回京之日起,京城安静过没有?”
大家伙细细一想,好像还真是,几乎每一件都和这位郡王有关。
什么封王是在他回来后才封的,还有一回来就手握礼部和现在的都察院,加上菜市场打架,现在又是重建卫城和狼卫。
条条件件到现在都是京城犄角旮旯饭后闲谈,这个王爷到底是何方圣神啊,居然回京才半年就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说书先生一拍木板,接着说道。
“知道仁成郡王为何会有恃无恐吗?人家背后有靠山。”
有人开始问了
“谁是他的靠山啊?”
这一问,大家又开始唧唧歪歪猜测起来。
”礼部的尚书吗?“
“不对,应该是都察院的左都御使。”
“更不对,可能是皇后娘娘。”
“你这就更扯了,皇后从不问朝政。听说连武成郡王她都没帮助过,怎么可能帮别人的儿子。”
大家你言我一语的猜测,但都没猜到根上。
说书先生看底下一人朝自己点头,看来雇主觉得时机差不多了。
“诸位,安静,听我慢慢道来。这仁成郡王背后靠山嘛,就是当今陛下。”
话毕,下面顿时就安静无比。
“别瞎说啊,当今圣上最恨贪赃,怎么可能容忍皇子这么做。”
上头的说书先生开始给他们分析起来,经过一番推敲,大家也算是被说服。
不过卫城里的萧广予还不知道,现在的他忙得不得了。袁承一还在算他这次唐州之行和敲竹杠得来的总和。
“王爷,咱们这次是发了呀。”
萧广予白了他一眼,心道:这不是废话嘛,要不然千里迢迢的跑去唐州干嘛。
“袁老头,你算下,修建好卫城和重建狼卫还差多少。”
袁承一听他这么一说,顿时两眼放光,贪财面目都难得隐藏
“算上这笔,卫城和狼卫大概就只差一百五十万两左右。”
一听还差这么多,萧广予立马就拉长了老脸,唉声叹气。
“哎,看来得抽空和老二老四学学怎么捞银子,到时候我可就不是饿死的,是穷死的。”
柳朝晨也在这时候走进来,恰好就听见萧广予要向老二学习。
“有点出息行不行,就你家老二跟老四,不是我贬低他俩,这俩夯货指不定哪天就被我姐夫拉住去给砍咯。”
萧广予十多天没见他,看来这个师弟又忘了在玉竹林的日子。
“师弟,是不是忘了什么事?”
柳朝晨缩缩脖子,憨憨地笑着回道。
“师兄,你可别介意,刚才师弟我说得都是实话嘛。哦,对了。你走后不久,我爹就给卫城找来一批工匠。”
这事刚才袁承一说起过,柳国丈那次来找萧广予将柳朝晨塞进卫城。但交待给柳国丈关于老四一事却没办好。
为了表示柳家以后跟仁成郡王混,所以老四一事刚有结果,柳家立马就四处寻找工匠。
“看来你爹比你懂事多了。”
柳朝晨也不知道这是在表扬老爹还是在骂自己,干脆也懒得理会。
“我爹就在外面,有种的话你当着他的面说。”
萧广予可没这胆子,这柳国丈不仅是老爷子的丈人,更是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老大就是在其感染下毅然投身行伍。
柳国丈被萧广予亲自去迎接进了这座刚修好的府邸。
“王爷,今日老夫前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