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秋收时节(1 / 2)

这个周末回到家时,听叶子牧说教育局拨了批款给学校采购课外读物,学校便借此机会设置了个阅览室,允许学生们中午和傍晚时在阅览室里看书,但不外借,主要是怕被学生弄坏了。

叶子胜心中暗自诧异,华夏的人和事还真不能说,一说就会有相应的关联变动,玄的很。

不过他也没多想,这些应该是教育局财政的正常支出,拨款给乡中学,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太巧合了点而已。

现在他最关心的是家里的秋收,要割稻子了。此时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还是手工收割。山区里农田有分散且不平的特殊地貌,这时的叶子胜还没见到县城哪里有人在用适用于山区农田的微小型农业机械。或许有,只是他和村子里的人都不知道。

只论在外劳作这部份,割稻子比采茶辛苦的多,采茶只是热,割稻子不仅热,还要弯着腰用镰刀割,但凡腰有点毛病的人,都没法干这活。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稻灰,无法避免的往身上脸上扑来,弄的一身瘙痒难耐,再加上出汗,混合在一起,皮肤是又痛又痒。

不止如此,割下来一摞一摞的稻子,还要手工脱粒,这事只有青壮年能做得动。双手握住一把稻子高高举起,顺势往脱谷斗的侧边砸下,和木板撞击后,稻谷便掉进脱谷斗内,一把稻子反复砸几次便脱的干干净净,成为稻草。这活非常消耗体力。

脱谷斗是一种专门用来给稻子脱粒的农具,半人高、如床大小的长方体木斗。也有人用半自动脱谷机,不过很少有村民有。

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点不假。经历过这种生活的叶子胜,更是深刻的体会,所以在后来的人生中,他会因为糟蹋了些饭,而产生深深的罪恶感和内疚感。

不过这里,不能狭隘的用落后来评价村子里的稻子收割模式了。村子里,一家最多也就六七亩地,少的只有两三亩,要买个微型农业机械来,实在得不偿失。

况且,这种农业机械,县城还没有,需要在外地买了再运回来,与其这么麻烦又不划算,还不如就辛苦几天。村民们又能互相帮忙,今天你帮我家割,明天我帮你家割,其实也慢不到哪去。

所以,纵观农村的发展史,有些落后并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信息流通的滞后,村里没受到资本的冲击,本性上更为纯朴,村民们还停留在传承了上千年的劳作模式中。

这种互相协助的劳作模式真的很美,可惜,再往后数十年,这种劳作模式被市场经济冲击的荡然无存,不过,那时也没有什么人种稻子了。种稻子太辛苦,相比之下,不如花点钱买一年的米,收入多了,也就不心疼买米的这点钱。

往后的叶子胜有时挺怀念从小至今时,这种互相帮忙的劳作场景,被帮的那家只需要准备点心和一日两餐饭。村民们在田间一起边忙边聊天的热闹,中午傍晚回来休息,都在被帮的那家门口吃饭聊天的热闹,无处不是浓浓的乡情。

但是,他也知道,这和发展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也就只能怀念下记忆中的乡情,而并不想让村子再回到现在的这种模式中。

言归正传,今天一早,叶子胜吃过早餐后,就去了田间,和其他人一起挥刀如风,一把把的稻子随着滋啦滋啦声被割倒放在地上。

叶子牧没跟来,他要和奶奶在家晒稻谷,也要守着防鸡来吃。

今天是自己家帮堂叔家割稻子,叶子胜心里一直很承堂叔的情,堂叔以前愿意免费教自己这样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拖后腿学徒,他现在如此卖力,心里有一种报恩的快感。

其次,还有个原因是他想能早点结束秋收,所以自己在家时尽量多出点力。

因为,秋收后,自己家会很忙。晒稻子就是个大活了,但还要整理出一亩多田来种植茶苗,又要修剪出二三十万株茶种,再种植到田里。这些活在天气转冷之前必须全部做完,否则茶苗种不活,所以时间上非常紧张。

好在自己家稻子已经收割完了,并且下周上完课就是国庆长假,到时又能回家帮忙干几天活。

叶子胜很少参与长辈们的聊天中,只顾自己割着,不知过了几时,听到婶婶在田梗上喊着:“大家来休息下,先别忙了,吃点东西喽。”

叶子胜也不客气,第一个上到了田梗上,拿起个肉粽子剥开吃完,又喝了满满一杯茶,发出满足的叹声。劳作时,休息吃零食是难得的放松时光,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这种短暂的美妙。

到了下午,叶子胜看堂叔家的稻子也收割的差不多完了,就先回了家,他要洗澡回学校。

到宿舍后,几个农村娃自是一阵互相诉苦,虽然这些农村学生没几个真怕吃苦的,但是,稻灰粘在身上的奇痒,实在吃不消。

在接下来的这星期里,叶子胜觉得自己忽然变的好忙,学习不能落下,抓紧时间看书学习不说,偶尔还要趁着中午或者傍晚去给校友修下电脑,心里还要帮着家里盘算着种茶苗的事,晚自习后还要到操场上训练下,跑上几公里。这让他觉得精力有点跟不上,操心的事多,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