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落叶他乡树(二)(2 / 3)

云泥间 张文澈 5996 字 2022-08-06

未善罢甘休,天天在门口一哭二闹三上吊,时不时来政府门口哀嚎,造成的影响十分不好。

再三警告后,张芳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领导要求停职。

一家人干脆撕破了脸面,在面子上闹得很难看。

夫妻两带头撂挑子不配合政府推进的工作进度,农村的流言蜚语多,四里八乡的传播开来。

村头的长舌妇们七嘴八舌的闲聊着那位书记表里不一,不尽孝道,表情绘声绘色。

张芳一如既往的下乡视察,虽然在政府的工作被停职了,但她依旧关心四处走访,关注着山上的蜜柚种植情况。

如果有太过年迈的老人家里缺少劳动力,张芳便扛着锄头去帮忙,于是她在机关的工作慢慢变成了乡间的劳作。

年迈乏力的白发老头看着一颗颗种起的树苗,不禁感慨:“书记,你跟人家嘴里说的不一样嘞。”

炎热的夏天,一辆满是泥土的大巴车在镇上停了下来。

车上下来的男人身姿魁梧,结实的臂膀上背着一个诺大的军旅包,他的眼睛被太阳刺得微微眯着。

下车后站在路口打量了片刻,看着一片连绵的青山,万物欣欣向荣的风光,他不禁错愕了片刻。

路口经过一辆骑着摩托车的老乡,男人拦住问道:“老哥,灯芯桥在哪个方向?”

骑着摩托车的老乡也打量了他几眼。这个背着行囊远道而来的男人面容刚毅,身姿挺拔,说话的语气也浑厚有力,身上大包小包背着,估摸是个外乡人。

老乡看着他:“你来这儿探亲?”

男人听完这话,他愣了片刻,用当地话笑道:“我回家嘞。”

张家祥在军旅八年,两年才有一次探亲的假期。

基本都是在冬天,每年回家的风景都是寒风萧索的一片。

如今看到绿树成荫、生机勃勃,倒叫他十分陌生。

已然记不清回家的路了。

其中心酸滋味不言而喻,乡亲听了也忍不住一笑:“上车,顺路捎你一程。”

张家祥道了谢,大马金刀的坐在后面。

乡间的路凹凸不平,摩托车行驶的过程有些颠簸,夹杂着稻香的风在两人耳旁吹过。

路边经过的山坡上,是一排排整齐的树苗,枝干纤细,枝丫上冒着稀疏的绿叶。

“才半年吧,这树长得精神,叫人看着心里敞亮。”张家祥忍不住感慨。

乡亲的声音顺着摩托带起的风飘来:“镇上来了位女书记,说要带领大家奔小康呢。女人想的就是简单,咱们农村连年轻人都没几个了,还能咋奔小康呐?”

“老乡,你回来待多久?”男人问他。

张家祥扶着摩托车后座解释:“刚当完兵回来,以后留下找个工作,不走了。”

“不走了?”乡亲问他

“我家种了两座山头的蜜柚,以后得留下来,看看再找份工作。”

“年轻不去外面闯闯,以后可得后悔,听说外面钱好挣多了,城里的房子还有电梯嘞。”

“哈哈哈……千好万好不如家里好。”

两个男人你一言我一句的打趣了起来,对于奔小康这事儿,谁也不知道怎么个走向。

但张家祥心里明白,家乡的建设,少不了年轻人的力量与支持。

总得有人身先士卒,作为第一批响应政府号召的对象。

张家祥在一堆往外奔波的人群里,毅然的逆流选择回到了家乡。

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张家祥凭着自己退役军人的身份。

在镇上的派出所找了一份辅警的工作,辅警的工资不高,而且日晒雨淋十分辛苦。

工作内容也大都是解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晚上他在值班室休息,又几个乡民闹到了派出所,听说是家庭矛盾。

家庭矛盾是最难调和的,有理也说不清,还容易惹得一身骚。

于是调解的民警一般也就是在其中周旋一下,当个和事佬。

张家祥听口音有些熟悉,像是灯芯桥的人,于是便向办案的同事询问了几句。

同事无奈道:“这夫妻两隔三岔五来派出所闹,说是闺女儿不赡养老人,这案子难办。”

“咋还难办?”

“上次调解了大半个月,又闹起来了。”同事司空见过说:“对钱不满意呗。”

夫妻两在办事儿厅里哭天抢地,直呼自己命苦。

张芳在山上视察了一天,大半夜被民警传唤了过来。她此时眼睛里有些疲惫充血,苍白的脸色看起来有几分憔悴。

办案的民警夹在中间劝说,两边不讨好。

夫妻两的意思就是上次商量的钱太少了,家里困难的揭不开锅,一家老小要饿死了诸如此类的话。

张芳坐在一旁,神情有些麻木。调解那么多回,她已经没有继续争执的心力。

张家祥手里拿着副镣铐推开门走了进去,先打了声招呼:“叔叔,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