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帝国战敌——历史与现实(3 / 7)

大国杀 末世战车 12312 字 2016-11-02

太多。最后只能是败得太惨,一点扳本的希望都没有了,因为几年后这国木有了。

那场战争对马恩罗科帝国来说这是场极度可耻的失败,不仅仅是利益上的损失,国家和国民自尊也受到了极大伤害。该国一向自认为是世界头号或二号强国,却败给了那时连前三名都进不了的新兴国家,圣罗曼圣苏妮亚联合帝国,实在是叫人无法接受。殖民地战争失败后,该国举国反思,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结论,也有不同的方式。军人和皇帝走到了一起,战败第三年,皇帝利用军事科学院的军人专家们成功复辟传统帝制。

B世纪65年1月1日,马恩罗科帝国正式废除了君主立宪制,重启帝制独裁,过好改为德尔斯坦帝国,该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德尔斯坦王朝复辟,第二代德尔斯坦帝国就此建立。

(本段历史将出短篇战争小说,《渔翁》。具体得等明年吧。)

站在萨克森温莎帝国高层政客角度看:那次的远东殖民地战争表面上是因为石油,因为殖民地,本质上是因为潜在战略威胁;这次的金银岛战争表面上是因为贸易,深究下去,实质是因为货币。

潜在威胁早已演变成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只有把德尔斯坦帝国为首牵头成立的《环球贸易协定》组织打个稀巴烂,萨克森温莎帝国金本位帝国金元才能继续正常存在,帝国经济才能走出经济危机泥潭,走向正常经济轨道。

与在经济危机中挣扎多年的萨克森温莎帝国相比,施行古老帝制制度的德尔斯坦帝国却是步步走向繁荣。

政府层面,帝国建立并确立帝制独裁后,接下去几十年里,新帝国教育宣传部门大肆宣扬忠君拥皇,以加强君权;帝国军人权利获得极大提升,军制改为军区制;以军区制为依托,军队初步完成了标准编制化。四十年前,几乎全部殖民地的丧失使该国财力骤减,此时早已无力供养强大的海军舰队,陆军成为了建设的重点,海军则沦为港口所在军区陆军司令部的附庸。陆军开始实行固定的大编制体制,引进现代化编制制度。恢复帝制几十年后的该国军队已经完全不同于凯撒大帝击败的那支军队了。

国民经济层面,德尔斯坦王朝复辟后坚决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了原有君主立宪时期的货币,成功消除了通胀,也稳定了经济。新王朝仿照中央大陆国家建立了流通货币体制和货币币值版型模式。帝国新货币为第纳尔银币,流通币一第纳尔为含银20克重合金硬币;小面值紫铜合金铜币,称帝国铜元或铜子,一个大铜元相当于0.1第纳尔,小铜子相当于0.01第纳尔;大面值为夹金线棉帛纸纸币,称帝国金钞,最小面值10第纳尔。因国家政局稳定、经济政策得当,该国新发型货币币值一直较为稳定,货币购买力也很强。民众平时使用帝国铜元足以满足日常购物需求。帝国的主要经济模式由原来的殖民地吸血型转变为自身造血型,各种内需产业发达。为弥补匮乏物资进口造成的贵金属流失,该国还大力发展中低端军工制造业,大量出口军火赚取外汇和贵金属,并形成了特有的外向型军工经济。

我们来观摩一下那时的德尔斯坦帝国军队和特色军工经济。

(一)德尔斯坦帝国的对外军火贸易和武器装备生产情况

军事工业是军队力量的源泉。一国军力如何取决于该国的武器制造能力,包括武器产能和武器性能,这才代表一国的实际战争能力,尤其是大规模战争和长期战争。第二卷中,马恩罗科帝国战败,除了决策指挥体制不适宜战争,武器产能不足,武器设计思想偏差,都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取代了马恩罗科帝国的德尔斯坦帝国总结了前朝战败经验教训,将武器产能不足与体制问题并列为决定性因素。因此,该国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保持着庞大的武器生产能力。类似于当时大多数世界强国,德尔斯坦帝国巨资建设了一套完善的军事工业系统来为这个国家自由生存提供可靠武力保障。

帝制国家制度确立后,加强和改良国家军事工业系统就成为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工作。军事科学家们出身的新政府要员极为擅长这类业务,也爱好搞军事方面的事务,可谓专业对口。此外,为了弥补失去殖民地造成的财政收入缺口,新政府提出了以发展军备生产和国际军火贸易增加政府收入的施政方针。

在国防建设需求、巨额经济利益、政府重视鼓励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国的军事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发展,尤其是武器装药类基础化学材料类军火、各类轻武器和轻便炮兵装备,在国际上占有率极高。马恩罗科的帝国这些门类产品,或者价格便宜,或者不断推陈出新,或者有着出众的性价比,凭借种种优势,该国成为国际军火市场的头号中小型武器,和基础武器材料供应商。

参照B世纪90年起的数据,该国销售的基础化学材料类军火占国际市场销售总额的80%,货物销售量的85%。到了B世纪94年,国际军火市场销售的炸药居然有九成多是产自该国。到了B世纪96年,这个数字是9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