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宫中大战而乱(3 / 4)

后扶稳,让她端坐在马上,然后跳下马,俯下身子,装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御前侍卫总统领金良叩见太后,良救驾来迟,还望恕罪。”

何太后稍微稳定了一下心神,才柔声说道:“金卿请平身,多亏你及时救驾,哀家才幸免于难,待平乱完毕,哀家必有重赏。”

金良本来就不喜欢跪拜之礼,尤其是向一个女人跪拜,听何太后说平身,马上就站了起来。

何太后美眸流盼,把面前这个救驾功臣仔细看了一遍,看到金良高大强壮的身材和英俊出众的面庞,她美眸闪过一丝亮色:“哀家看你人才出众,弓马娴熟,为何屈居统领之位?”

金良一笑:“微臣的进宫时间不长所以……。”

何太后虽久居宫中,但也见识过不少王公大臣,有了些许识人之能,她看得出来,金良没说谎,他是经历过无数刀枪剑影血雨腥风才有了一身摄人的杀气。

何太后瞥了一眼远处肆无忌惮擅入宫禁杀人放火视皇权如无物的袁绍袁术一党,再看了看英气逼人忠诚恭谨的金良,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便摆出一副真心替金良惋惜的样子:“你本领高强,又有许多战功,为何不去亲近袁绍、袁术等人,他们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众多,其叔父袁隗身为太傅录尚书事执掌朝政,若有他们推荐,你必定官位亨通。”

她这句话问得巧妙,就是想知道金良这个仙师推荐的人到底跟袁绍一党有无瓜葛,若是有了瓜葛,就是金良再帅再有才,她也不会考虑的。

金良脸上掠过一丝轻蔑:“微臣出身低微,本领浅薄,入不了他们贵胄子弟的法眼。”言下之意就是,我跟他们没啥鸟关系。

何太后听了大喜,面上却淡淡然,转而问道:“不知仙师之前可曾向袁太傅推荐过你?”

金良知道何太后实际上想问的是轩辕雪跟袁家有没有瓜葛,便道:“仙师不入俗世。”

何太后听得明白,仙师之前只跟灵帝联系过,跟袁家没啥关系,当下就放了一半的心,又问金良一个问题:“不知金统领能否指挥得动大将军麾下铁骑?”

金良猜不透何太后问这话是什么目的,便照直回答道:“微臣虽为大内统领,但阵战之上,微臣身先士卒,悍勇无前,北宫将领唯我马首是瞻。”

何太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便高声宣道:“封金良为光禄勋,掌管宫殿警卫,统领麾下羽林、虎贲诸军,斩杀奸宦,救回天子与陈留王,并平定叛乱,整顿宫禁,不得有误。”

金良见何太后的表情,就知道这娘们不但是想知恩图报,还有可能看上自己了,而且她最大的靠山何进死了,她手下又无得力亲信,只好扶持自己这个出身寒门而且还是跟自己有亲戚关系的武将去对抗袁绍等世家权臣,所以不惜以九卿之一的高位拉拢自己。?

尚书卢植刚才看何太后跟金良要谈论一些事情,就站在远处持戈守护,忽然就听到何太后高声颁布的懿旨,慌忙上前跪下:“金将军诛奸宦救太后,原有大功,但骤然从大内侍卫统领擢升至九卿,臣唯恐朝野人心不服,恐对金将军不利,还请太后收回懿旨。”

金良心中暗自称赞,卢植这老头真会说话,要是换做袁术那些混蛋,没准就会当场开骂:“寒门子弟安能为九卿!”

不管卢植到底是什么用心,也算是帮金良推掉了他不想搞的差事,金良心悦诚服地向卢植拱手谢过。

何太后虽然向来不喜欢这个正直过头的大臣,但念起他精诚为国忠心保驾,也不愿为难于他,就皱着眉头:“那以卢大人之意,该对金良作何封赏?哀家不想让臣下以为哀家是一个刻薄吝啬忘恩负义的太后。”

卢植当年讨伐黄巾时曾统领过金良,卢植素知金良之勇,也知道金良来自边地大内,所以才屈居在大内统领之位。

卢植不想让金良在看守宫殿间浪费他的才能,又想到并州黑山贼、白波贼、南匈奴、鲜卑纷纷作乱,就想起了一个合适的位置:“金将军本乃边地武陵人,素知边事,更添弓马娴熟,骁勇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神威震慑边陲。自原度辽将军皇甫规故去后,现任度辽将军耿祉昏聩无能,只能坐看匈奴、乌桓、鲜卑骚扰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若金将军升为度辽将军,必能为国守好边境。”

金良因为之前轩辕黄帝下的任务巴不得远离随后董卓和关东诸侯的混战,卢植的话正中下怀,不等何太后发话,就施礼谢恩:“谢太后恩典,微臣定当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卢植听了金良的话,不由得眼睛一亮,“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来自己看轻了金良,他竟然有这样的文采,更有这样的忠诚抱负,自己以后可要多去提携这位后辈。

可是他不知道,金良话里的“精忠报国”的国指的并不是刘汉王朝而是普天下汉民所代表的国。

何太后被金良将了一军,有些生气,粉面通红:“好,好,我就命